專家:中捷須活絡轉乘及商業空間
桃園有機捷加持,已轉虧爲盈,而中捷單線營運持續虧損,專家指出若要走出財務困境,關鍵在於「活化車站商業空間」「提升營運效率」與「創造規模經濟」,不能再僅依靠票箱收入。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分析,目前臺中僅有一條捷運綠線,運量有限,即使推動交通月票能暫時拉昇搭乘率,但長期下來市府財政負擔沈重,若未來因財政壓力調整票價或補助政策,恐再度影響民衆使用大衆運輸的意願。
李克聰指出,捷運藍線完工後,路網雖擴大,但營運成本也將同步上升,「運量不一定會如預期成長」。他建議,中捷應強化轉乘機能與其他運具整合,例如公共自行車、幹線公車、接駁系統等,打造順暢的轉乘網絡,才能真正吸引通勤族改變交通習慣、穩定運量,減少財務虧損。
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吳皇升指出,捷運營運永續的挑戰在於「非票箱收入不足」。目前中捷站內商業空間利用率低,原因在於多數乘客僅將車站視爲「通道」,並非具吸引力的「消費據點」。站內商店缺乏特色與誘因,無法有效將人流轉化爲金流。
他建議,中捷應從「都市整體開發」角度思考,不只招商,更要結合住宅與商辦共構開發,創造穩定的在地消費客羣。同時推動「一站一特色」策略,導入在地文化主題與創新服務,如智慧寄物櫃、共享辦公空間、乾洗代收等,延長旅客停留時間、提升消費可能。
吳皇升說,捷運公司可積極開發高價值數位廣告、車站冠名權等潛在收益,並與YouBike、共享運具業者合作分潤,打造跨平臺商業生態。唯有多元化收入結構,才能讓中捷從虧損中轉爲穩健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