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嘴炮防堵不了「非洲豬瘟」
因應非洲豬瘟疫情,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充分合作,儘速查明確實原因對症下藥,早日回到非豬瘟疫區,恢復臺灣豬肉外銷,才能真正安民衆的心。圖/南市府提供
非洲豬瘟造成大量豬隻死亡,並帶來嚴重的經濟後果,近年來已成爲豬肉產業的重大危機。目前,該疾病已影響全球多個地區,不僅損害動物健康和福利,還對生物多樣性和農民生計造成不利影響,目前尚無治療方法或疫苗,因此保護豬的最佳方法是預防。
爲此,美國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發起「保護我們的豬」計劃,爲生產者提供所需的工具和資源,以保持豬的健康並降低非洲豬瘟傳播的風險;另,實施安全豬肉供應計劃,透過加強生物安全來限制其畜羣的接觸,根據監管官員頒發的移動許可證,將動物移至加工廠或其他場所,並且在口蹄疫、豬瘟或非洲豬瘟爆發期間,維持整個養豬業的業務連續性,將衝擊降至最低。
而臺灣剛沉浸在亞洲唯一「三大豬病非疫區」的喜悅,近日臺中梧棲一養豬場爆發非洲豬瘟,成爲臺灣首起本土案例,並將依程序通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同時暫停所有豬隻產品輸出,很可能終結臺灣「豬瘟非疫區」的地位。
由於非洲豬瘟病毒頑強,目前無藥物可治,未守護好,很可能會影響到數千億元的臺灣養豬產業及民衆日常生活,影響深遠。
防疫視同作戰,政府雖然搬出七大措施希望民衆能安心;然而外界仍存在諸多疑慮包括:也禁止豬肉出口該病毒確實從何而來?如何傳播?疫情真實狀況爲何?是否屬個案?等等,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充分合作,儘速查明確實原因對症下藥,早日回到非豬瘟疫區,恢復臺灣豬肉外銷,並提供給社會大衆即時公開透明經得起檢驗的資訊,才能真正安民衆的心。
此事件影響正持續擴大中,包括:許多地方小吃業者(如爌肉飯、滷肉飯、排骨、肉圓、貢丸湯、豬血湯等等)憂心後續生鮮豬肉貨源可能斷供而影響生計;豬農擔心開市後可能造成豬價暴跌;民衆擔心吃不到生鮮豬肉;冷凍豬肉價格急速飆漲消費者吃不消;原本辛苦開拓的豬肉外銷市場被迫中止等。
此次臺灣發生非洲豬瘟本土案例,暴露出現行政府的防疫體系和執行力,確實存在諸多值得檢討之處包括;未落實廚餘使用安全把關;邊境和網路把關有疏漏;重要疫情確認標準和通報流程有缺失;跨部會間協調整合需加強:養豬產業升級過於緩慢;部分屠宰場與市場設施老舊;活體運輸鏈太長、集中拍賣制度讓風險集中;補貼救濟措施未迅速確實:廚餘管控不實等等。
對於「食物廢棄與畜牧衛生」不再能分開討論,有關該不該禁用廚餘,如若學者所言國外發生非洲豬瘟的各國,幾乎9成都是因廚餘養豬導致,爲降低臺灣養豬產業風險,要不要?該不該?禁止使用廚餘,還有後續配套措施,政府理應有更多的資訊可早做出政策決定,且全國應有一致性規定,不應將責任推給地方政府,以免留下隱患。
尤其隨着養豬科技的不斷進步,政府更有足夠的替代方案,也有助於政府大力推動的國內養豬產業的全面升級。
特別是隨着氣候變遷及生態環境改變,人類及動物疫病問題將更爲複雜。爲此,臺灣應該儘速成立「重要動物重大疫病監控暨應變小組」,平時即應多方演練修正並制定後續應對方案,防範於未然,同時建立透明的價格平臺,才能真正把好關。這次非洲豬瘟,考驗的不只是檢驗技術或應變速度,更是整個社會對政府的信任程度。
令人憂心的是,這些日子以來,從馬太鞍溪堰塞湖溢頂、中央預算審查,光電亂象到此次國內爆發非洲豬瘟,都出現中央與地方政府急於互推責任,甚至透過政黨進行政治攻訐,希望給鐵桿支持者添加攻擊他黨的柴火,也爲即將到來的地方首長選舉爭取更多支持;事後卻往往船過水無痕,真正肇事原因和人爲疏失,都未認真檢討和究責,纔會讓災難不斷髮生,最終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另,對於政府於2023年編列的「養豬百億基金」用於推動養豬產業現代化,協助養豬場轉型升級,強化防疫,其經費運用以及實際執行成果,均有必要向國人公開說明並接受外界檢驗!
維持全球非洲豬瘟疫情的透明度對於促進實施早期措施以阻止疾病傳播至關重要。 這次非洲豬瘟,考驗的不只是檢驗技術或應變速度,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守法及彼此的信任程度,唯有透過政府講真話、業者守規矩、民衆冷靜配合,才能儘快安度危機。
畢竟,穩定供應的豬肉,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恩賜,而是整條產業鏈互相理解、互相配合、互相信任的結果,光靠嘴砲防堵不了「非洲豬瘟」!近來,歐洲多國(如荷蘭、西班牙、比利時等)爆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臺灣亦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