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雜質」很重要
民衆黨幹部與志工日前到總統府前舉牌抗議,要求賴清德道歉並收回「雜質」一說。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爲了推動大罷免,總統賴清德展開「團結十講」。在第二講桃園場,說要「透過一次次選舉罷免,像打鐵鑄劍般千錘百煉,打掉雜質,淬鍊出捍衛主權、守護民主意志。」引起軒然大波。有人批評這不但無助於團結,反而會使分裂更加嚴重,有人以諧音自嘲是「鍾貢銅露的旗魚雜質」,更有人乾脆說「我雜質我驕傲」。
最震撼的,莫過於看到一位朋友在臉書所貼的毛澤東版《鑄劍論》:「我們黨內還有不少雜質,這些雜質要靠整風來清除」,「現在我們的一些文藝作品中還有不少雜質,是階級不清、思想不齊的表現」。同樣用了「打鐵鑄劍」的比喻,以「雜質」形容必須排除的異己。這到底是偷師還是巧合呢?
毛澤東的思想拿來鬥爭很有效,拿來治國卻是災難。他發動全民大鍊鋼,成千上萬的百姓本着「與天鬥,其樂無窮」的狂熱,沒日沒夜地拚命煉,最後卻煉出了一堆廢鐵。「偉大的毛主席」把那些所謂「雜質」的專家都快清光了,變成缺乏專業指導、毫無章法的亂煉。
其實,「鋼」並非純粹的「化合物」,而是摻雜了少量碳或其他金屬的「混合物」,依其使用目的有不同的組成。換句話說,少了這些「雜質」,反而不能「百鍊成鋼」。「提煉」、「去蕪存菁」,通常是改善品質的手段,但弔詭的是,過度強調「純化」,卻可能造成悲劇。德國的納粹主義,認爲日耳曼人是最優秀的種族,所以要屠殺猶太人,淘汰「雜質」。二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人們因此在戰後徹底反省現代主義的缺失。後現代主義的「多元」理念,乃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1年發表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都可以說是對「雜質」的肯定。
生態學的研究也證明了,「多樣性」是維繫物種永續生存的重要因素。像河口就是生態非常多樣的地方,因爲它彙集了中上游的養分,可以滿足不同生物的需求,形成了極爲豐富的生物鏈。稀有動植物必須保育,就是怕生態平衡遭破壞,導致環境惡化,影響人類生存。
我國文化基本法,參考了聯合國的理念,規定國家應「保障與維護文化多樣性發展」;民進黨的文化政策,總是看得到「多元」二字。可見所謂「保留好文化、去掉壞文化」的概念早已過時,就像物種必須豐富多彩一樣,文化也應該海納百川,才能激發活潑有趣的創意。
最近媒體報導,金曲獎已經沒什麼人關心了,相較於早期守着電視機等候揭曉的熱絡,如今連獲獎者的名字都覺得陌生,更別說入圍者了。流行音樂是臺灣文化產業的最強項,爲何具代表性的獎竟變得如此冷清?頗值得警惕與檢討。有的網友戲稱該獎已經變成「綠曲獎」,符合政治正確的纔有分。難道這就是當權者在影視音產業「打掉雜質」之後的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