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學生的時間,不該只為課表服務

最近「國高中延後上課至上午10時、下午4時下課」的萬人連署,再次喚醒社會對學生作息與健康權的關注。本報資料照片

在晨光未亮的街頭,無數青少年拎著書包匆匆奔向校園,這早已成爲臺灣教育風景的一部分。最近「國高中延後上課至上午10時、下午4時下課」的萬人連署再次喚醒社會對學生作息與健康權的關注,引發一場從睡眠、生理時鐘到升學體制的激烈辯論。支持與反對者皆有其立場,值得深思的是,臺灣教育是否已被制度本身困住,沒有爲學生真正的福祉着想?

提案背後的焦點,表面上是學生的睡眠問題,實則是教育結構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忽視。根據醫學界觀察,青少年正值生理時鐘變動期,普遍偏向「晚睡晚起」的體質,強制早起只會導致注意力渙散、情緒不穩。有醫師指出,若學生能睡滿8小時,有助於改善學習效率與心理健康,而不是強行把清晨7點當作最佳起跑點。

但教育現場的校長與老師們卻普遍對提案表示保留,他們指出,課綱的密集設計,要求每週35堂課,若單靠延後上課來解決睡眠問題,等於在原本緊繃的時數上壓縮更多內容,教學品質可能因此下降。更有人認爲「與其改時間,不如改制度」,因爲睡眠不足的成因並不單一,補習文化、3C成癮與升學壓力早已是學生作息失衡的主因,時間只是結果的表象。

家長與社會輿論更是意見分歧,一方面有家長主張「學生不是機器」,長期熬夜加上考試教育,讓孩子身心俱疲,不如將上課時間延後,騰出喘息空間。另一方面,則有家長擔心延後上課將無法配合家庭作息,孩子可能在家耗掉更多時間於滑手機或睡懶覺,未必有助於自律與成長。更有反對者警告,若學習時數減少,對資源不足的學生而言,只會加劇教育落差。

值得注意的是,此提案所指的「移除非必要課程」也讓教學現場困惑。什麼是「非必要」?班會、週會、美術、音樂,這些培養民主素養與審美能力的課程,是否就該被犧牲?當課綱中強調「核心素養」,但政策卻逼着學校回頭填鴨,那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揠苗助長」。

當然也不是所有反對聲音都缺乏建設性,不少校長建議,可借鏡歐美與日本作法,將上課時間微幅延後至8:30或9點,並刪減部分下午課程,留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與社團活動的空間。這樣的方式在兼顧學生作息與學校運作下,也許更具可行性與彈性。

整體而言,這場關於「延後上課」的爭論並非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整個教育制度是否願意重新以「人」爲本位來思考的試煉。《教育基本法》明確指出教育應協助個人追求自我實現,若學生長期在睡眠不足與升學焦慮中掙扎,那我們到底實現了什麼?是教出一張張分數漂亮的成績單,還是一羣失去學習興趣與生活韌性的年輕人?

制度的僵化,來自於不瞭解真正的教育對象是人,學生並不是爲了配合課綱而存在,教育也不是爲了制度而設計。若政策與改革從未真正理解學生的需求,那即使再多的提案與連署,也只會停留在表象熱潮。

與其只問「能不能10點上課」,不如反問「臺灣的教育是否還記得爲了誰而存在」?或許真正值得社會共識的,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一個價值觀,讓教育回到人的本質上,讓學生的時間不再只是爲了服務課表,而是用來發現自己,活出自己。這纔是一個社會真正對下一代的尊重與承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