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外送員趕單無分風雨,專法不能再拖

外送員不是平臺的「附屬」,而是應受法律保障的工作者。(圖/業者提供)

無論烈日曝曬、寒風刺骨,或是突如其來的傾盆大雨,街頭巷尾總能看到頂着安全帽、身着亮色裝束的外送員穿梭車陣。他們送的不只是餐點,更送出這座城市的便利與秩序。

但這些風雨中奔波的身影,卻長期遊走在法律邊緣。根據勞動部統計,全臺外送員超過15萬人,成爲新時代的「馬路勞動者」。多數以「自營型態」名義工作,卻不受「勞基法」保障,沒有底薪,也沒有職災保險。有人一趟單跑十公里只賺幾十元,有人怕被系統降分,不敢拒單,連下雨天都不敢休息。所謂的「自由接單」,其實是被平臺的自動派單系統綁住,背後是看不見的壓力與風險。

外送平臺登臺已逾13年,改變了城市生活,也讓勞動保障出現新課題。外送員專法討論了六年,藍、綠、白三黨都提出版本,如今終於看到行政院版即將出爐。勞動部長洪申翰表示,專法已進入條文最後收整階段,將盡快送立法院審議。

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11月6日舉行公聽會,各黨團罕見達成共識—外送員保障不能再拖。國民黨團要求兩週內進入逐條審查,「別再以拖待變」;民進黨團則強調法案牽涉層面廣、會盡速推進;民衆黨團更呼籲行政院「不要再成爲改革阻力」。這樣的朝野共識,顯示立法時機已經成熟,政府更應展現決心,讓制度設計一次到位。

勞動部提出的專法方向,重點在於讓外送員能真正擁有談判與保障的權利。未來平臺簽約時,定型化契約必須列出應有與不得有的條款,避免外送員被迫接受不公平條件。每筆訂單也會設定最低報酬標準,確保收入不再被壓低。同時,平臺的派單系統和停權機制要更透明,外送員若被誤判或停權,也能有申訴管道。最重要的是,職災與商業保險將正式入法,讓外送員出事時不再求助無門。

外送工會指出,目前平臺業者抽成高漲、外送員收入卻年年下降,甚至出現「三單45元」的超低價。去年整體外送市場營業額超過1500億元,卻讓司機、店家、消費者三方都成爲輸家—「外送員愈跑愈累、店家愈做愈薄利、消費者卻愈付愈多」。這樣「大家都沒贏」的局面,就是因爲制度還沒跟上。

科技帶來便利,也模糊了責任。平臺靠自動派單系統(演算法)分配工作,卻不承擔僱主義務;政府明知這是趨勢,卻始終沒有給出制度迴應。當外送員被停權、被降薪、出車禍時,往往連投訴窗口都找不到。沒有制度的科技,最後受傷的還是基層勞動者,不平等的鴻溝也只會愈來愈大。

保障外送員,不只是替外送勞工爭權益,而是檢驗政府面對新型勞動型態的態度。外送員不是平臺的「附屬」,而是應受法律保障的工作者。他們是15萬個家庭的生計與尊嚴。專法不該再陷入程序拖延,應成爲本會期朝野攜手完成的民生共識。

當你下一次點外送時,別隻說一句「謝謝外送員」。真正的感謝,是讓他們能在風雨中安心送餐—因爲制度,終於撐起了一把保障的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