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填額或選才? 大學「單科參採」的問題
最近公佈的大學申請入學簡章有多達302個校系在「申請入學」管道中只參採一科的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其中189個系只採「國文」一科即可。大學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公佈的大學申請入學簡章繼續朝一個趨勢前進,那就是有多達三百零二個校系在「申請入學」管道中只參採一科的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其中一八九個系只採「國文」一科即可。此種改變看似爲了因應少子化、擴大招生管道,卻也引發對於教育定位、能力指標與公平性的問題。
先從現象觀察,傳統上,大學招生往往以專業能力、語文理解、數理邏輯、英語溝通等多元面向作爲選才標準。當出現只參採國文或少數科目的做法時,意味着招生策略與學科測驗的對應關係發生了偏移。教育應具備「文理兼修、語數並重」的理想,文學與理工不是彼此排斥,而應爲並行。若招生只看國文,是否會降低理數邏輯、英語能力在考量中的權重?是否可能誘發學生及早放棄某些科目的準備?
從制度設計角度探究,當某些系只看國文,就變相傳遞出一種訊息,該系認爲國文能力即可勝任該學系之基礎課業。這或許反映該校系專業屬性偏向人文、語文,強化「語文專才」的選拔。但如果更多是因爲生源萎縮、招生壓力而降低參採科目數,那麼這就不僅是選才策略,而是招生策略的妥協。教育本應以培養能力爲核心,而非僅爲填滿名額。若參採科目數過少,容易讓學生將焦點侷限於「僅準備某一科」而放棄其他能力養成。
再從公平性與導向性來看,當國文成爲唯一或主要參採科目,有可能產生兩類效果。一是語文能力強的學生因爲擁有優勢而受惠;二是數理、英語能力較強但語文稍弱的學生可能被排除。這種制度導向或許會讓學生在高中階段「退縮」於數學、自然科、英語等科目,把有限的學習資源集中在國文上,進而削弱整體能力。長久而言,學生羣體的能力分佈可能因此偏移,整體社會對複合能力人才的需求可能難以滿足。
教育不僅是爲了升學,更是爲了未來社會與個人能力的培養。若只看一科,教育本質可能被削弱爲「拿分通過門檻」。要知道,一旦進入大學,學生所面對的並非僅靠語文就可全然應付的課業與挑戰。能力的多元化、轉換性與跨領域性在未來社會只會愈加重要。若高中階段就將焦點侷限,學生大學甚至就業階段的適應將面臨風險。
從學校端來看,系所若採用單科參採,也可能反映其對於錄取門檻與招生策略的調整。也許是爲了降低競爭、招收更多學生,也許是因應系所特色改變。但問題在於這樣的做法是否依舊符合該系的課程設計、專業要求與學生選才標準?若一個系在課程中仍需具備英文能力、數理邏輯或自然科學知識,卻只測國文,那麼在學生入學後可能出現「適應不良」或「補救負擔」的情況。這對系所、學生、甚至整體教育品質都是一道風險。
從政策的角度,少子化確實是現實壓力。院校爲了維持招生數字、增加系所生源,不得不思考制度變革。只參採一科或兩科成爲一種「招生策略」也並非意外。但教育政策應更謹慎,任何變革若僅爲「填額」而非「選才提升」則可能短視。培養人才不是降低門檻,而是確認所需的能力、設計適當的選拔機制、並提供支持補強。
終究教育是一場長跑,不是一百公尺衝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語文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數理的邏輯、英語的閱讀、科學的探究亦不可或缺。入學制度應讓學生既有機會展現語文素養,也需兼顧其他能力,以確保進入大學後能順利適應、多元發展。校系、教育部、考生與家長都應爲此負起責任,而不是以單一科目爲解,逃避能力測驗的多元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選對人、教成才、公平機會」的教育初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