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誰是贏家?川普浪潮下的美中科技對抗

川普主義帶動全球經濟與科技體系重組,中美結構性對抗將長期存在。(美聯社)

自2016年川普1.0開始,美中關係迅速由競爭升級爲系統性對抗,「川普主義」透過關稅戰、科技封鎖及重組供應鏈等手段,試圖鞏固美國霸權。如今川普2.0,其核心目標首先是連任,以便接收自己的政策成果,日前川普2028的商品已經出爐,這也符合筆者在今年2月底的預言。再者就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及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其他一切作爲都是爲這三大目標服務,而這三大目標也是互爲因果、相互爲用。

川普可能訴諸修憲、動用《國家緊急法》或《叛亂法》延長任期,川普甚至可以選副總統的身份回鍋總統,繞過憲法第22條修正案,並藉助保守派大法官支持。他運用「拋歐入亞」策略,聚焦東亞與兩岸,甚至有意聯俄製中、還在格陵蘭與巴拿馬等地追求戰略利益。

川普政府的經濟戰略主張「國防-關稅-美元」三位一體,強調國安優先,對中商品課徵高額關稅、發行百年期國債並促美元貶值,以打擊中國出口與強化美國製造。儘管川普高舉「對等關稅」,試圖促進製造業迴流與改善貿易逆差,但短期內物價上升、民生受壓,引發國內反彈。

中方則提出「雙循環」發展模式,致力於技術自主與擴大內需,並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多邊經貿合作以應對封鎖。但中國內部亦面臨房市泡沫、青年失業、資本外流等挑戰,需結構性改革與創新轉型。

此外,科技戰成爲美中對抗核心,美方對中國高科技企業加強出口管制,中國則加速研發國產AI與半導體技術,並強化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以分散風險。儘管中美貿易總額仍達數千億美元,雙邊經濟高度互賴,雙方逐步推動「去風險化」而非全面脫鉤。

面對此新情勢,臺灣作爲第一島鏈核心,戰略地位升高,美中雙方皆高度關注。臺灣應發揮戰略彈性,維持自主防衛並強化國際合作,同時恢復有限的兩岸交流,降低衝突風險。AI技術已成戰略競爭焦點。美國主導基礎模型發展,中國則由百度、華爲等企業推動本土創新,廣泛應用於軍事與社會治理。

今年4月,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訪中,展現科技企業在地緣政治下維持市場彈性與技術中立的努力,對臺灣企業具有重要啓示。北約自2021年起也積極發展AI戰略,融合軍民資源應對混合戰與資訊戰,協助烏克蘭強化抗俄能力,並預示未來AI將深刻影響兩岸博弈。

總結而言,川普主義帶動全球經濟與科技體系重組,中美結構性對抗將長期存在。臺灣須靈活因應,強化科技優勢並深化交流合作,特別是在AI等非敏感領域,纔有可能在新冷戰格局中開創和平穩定的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