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深化開放、共行天下大道 也聽聽習總說法
中共20大16日開幕,總書記習近平作政治報告,北京街頭民衆收看直播。路透
打從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先生被架出中共19大會場的閉幕畫面,開始在上週六午前傳開,在隨後一天內傳聞與鏡頭解讀,直可說是滿天飛!倒是關於中國大陸執政班底和接班規劃,其在20大的佈局組成與訊息傳遞,遑論是積極目的與作用成敗的風險探討,評論者茶餘飯後普遍看戲心態,不着邊際的聯想居多。
再對照起國安局長陳明通於日前的瞬間改口,點明中共將在2023年「以戰逼談」;究竟兩岸未來還能是雲淡風輕?抑或只剩「隔江猶唱後庭花」呢?繪聲繪影的穿鑿與看戲吃瓜的拍案叫絕,其對比之強烈着實令人驚駭不已。
有議者論說到:習近平的內部政敵悉數被瓦解,從此幾無對手;更在內部整肅完成之下,定然要對外做擴張,以遂行其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職是之故,對外戰略的第一個試金石,其關卡自然就在臺灣問題上。
信然,權力的使用與成效,經常存乎一心;先前案例有:私下兼職三個部長職權的澳洲總理莫里森,他將手腳伸到公衛醫療、財政和環境資源;也有一路斬殺專業官僚、以愛憎、私交來用人、換將的美國前總統川普。
「新徵程上,我們始終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當今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歷來主張,人類的前途命運應該由世界各國人民來把握和決定。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國就能夠和睦相處、合作共贏,攜手創造世界的美好未來。」
上述外交折衝的論點,散見於晚近習總書記的公開發言;但是「共,行天下大道」,則算是新鮮有創意的用典了。《孟子‧滕文公下》有謂:「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原本談的是:何謂大丈夫。
「現在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迴旋餘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來越大。我們將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以自身發展爲世界創造更多機遇。」
改革開放,雖然不是新鮮概念;但以自身發展爲世界創造機遇,這樣的豪情壯志與自信展現,背後極可能蘊藏在2020年所提出的「雙循環」以外,更大一盤棋與經貿外交攻防的總戰略。
如果,只是如果。
現下中、美關係因爲裴洛西的訪臺而瞬間緊張,因而停止在軍事通報、環境議題等的雙方對話。至於美國的晶片法案,以及過去以來在5G電信與網路商務、社媒應用的市場包夾,已然改變中國企業出海做競爭的機會與必要性;像是寧德時代,即在上星期宣佈將放棄在美國生產車用電池的設廠規劃案。
因此,若能以單邊開放的貴客盈門,取代世界工廠和一帶一路戰略,所造成的全球對立,自然能避開美國在長臂管轄之下的全面圍堵,從而減少了第三國企業對華投資和貿易往返的諸多不便利。
尤有甚者,晚近美國境內普遍興起的反華和敵意歧視的氛圍之下,傳言有大批旅美的研究人力,正醞釀要返國服務。如果研究機構的掌理、企業中、高層與地方政府都有開缺,那麼現下的中央佈局與事權集中,直如民國六十年代的嚴家淦先生,正是於權力過渡期間的折衝與調配安排!
簡單的說,企業和地方政府最希望的就是,朝中有人;但如今政治局常委的看似能力缺缺和資歷平淡無奇,才能讓各方勢力有公平起跑點。未來大批歸國學人與來華投資的外籍人士,將得以避免早先:土鱉與海龜的無謂爭戰;甚至能在研究深度與管理職責上,立即都無縫接軌。
茲以臺灣爲例,於首次有國建會召開之後,工研院旋即於1973年成立,當時正是強人在位的權力過度期;同一時間則有大批學人返臺任教,以及沒有黨籍家世,所謂的吹臺青世代。此後,十大建設、資策會、新竹科學園區,陸續在十年內推動和完成,俱皆靠着能對天下招才和虛位以待,提供歐美在工程、電信與資訊科技業者的展翅機會,遑論海外遊子的優遊場域。
彼時的臺灣,正接連面臨退出聯合國,以及臺日、臺美斷交;而和平終結強人政治的最大庇廕,則依舊要有能革掉自己命的真正強人。如今對岸堅持的單邊開放與共行天下大道,若能以優質人力的歸隊,再次觸發社會全面進展;參照七零年代的臺灣,將是一場蓬勃且富含想像空間的「中」、美再度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