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日本福島ALP處理水排海爭議仍有後戲
日本漁民也反對政府將核電廠核污水排放入海,認爲會造成當地漁民相當大的不安與憂慮。圖爲民衆在日本福島縣的抗議。(路透社)
2011年311震災後,日本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遭受地震與海嘯侵襲,導致重大災變,在面對反應爐心可能熔燬狀況下,應變處置人員灌注大量淡水以便冷卻反應爐,最後導致機房殘留大量遭致核物質污染廢水。
2021年4月13日日本發佈以“Basic Policy on Handling of ALPS Treated Water at the Tokyo Electric Power Company Holdings’ [TEPCO]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Station”爲題政策文件,決定將120萬噸經過「多核種除去設備」(ALPS: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處理,並且稀釋後ALPS處理水(ALPS treated water)傾倒入海,並預計將在2023年開始實際執行。
2021年日本政府在公開前述處理核污廢水《基本方針》後,開始洽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協助審視ALPS處理水能否釋放進入海洋。2021年7月日本政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簽訂《審查授權書》(ToR,Terms of Reference) 後,該國際組織依據其基本規約第3條第A款第6點,同意接受日本政府所申請協助事項,並承諾在排放ALPS處理水作業啓動前、過程中以及排放後,將會參與相關作業,因此開始執行相關審查作業。
2023年7月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完成相關調查審查作業後,該機構秘書長拉斐爾·葛羅西(Rafael Grossi)遞交日本政府岸田文雄首相,該機構所編纂並以“IAEA COMPREHENSIVE REPORT ON THE SAFETY REVIEW OF THE ALPS-TREATED WATER AT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STATION”爲題之報告書;而2023年8月24日東京電力依據日本原子能管制委員會(Nuclear Regulation Authority)所覈准計劃,開始執行釋放ALPS處理水進入海洋作業。
有些政治觀察家認爲,既然日本政府毫不顧忌國內輿論壓力以及無視國際社會反對聲浪,立場強硬地將ALPS處理水依據既定政策釋放進入海洋,此事就應塵埃落定,未來就算某些國家採取抵制行動,但隨着時日發展,最後必然就會在木已成舟狀況下,被迫吞下既成事實。
可是亦有論者認爲此事方興未艾,日後還有好戲可看。特別是國際原子能機構其實對於未來發展前景,亦未見具有十成把握,因此該組織秘書長葛羅西纔會刻意在報告前言中,強調「向海洋釋出儲放於福島第一核電站處理過之廢水,將依據日本政府政策,而該份報告既非建議亦未對此提出背書」(the release of the treated water stored at Fukushima Daiichi Power Station is a national decision by the Government of Japan and that this report is neither a recommendation nor an endorsement of that policy.)。同時該國際組織還堅持要能獲得日本政府同意,派員進駐該廠,繼續監督後續作業。
所以在確認此項政策系由日本原子能管制委員會所決定,而且並非由國際原子能機構所批准或同意背書後,未來對於國際原子能機構能否在審視福島ALPS處理水安全性上具備管轄權,甚至具有判斷安全標準權限,恐怕還有可能會產生爭議。
特別是以「排放」(discharge)而非「傾倒」(dumping)來定位向海洋釋放ALPS處理水,若是依據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特別是援引第210條第五款:「非經沿海國事前明示覈准,不應在領海和專屬經濟區內或在大陸架上進行傾倒,沿海國經與由於地理處境可能受傾倒不利影響的其他國家適當審議此事後,有權准許、規定和控制這種傾倒。」(Dumping within the territorial sea and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or on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shall not be carried out without the express prior approval of the coastal State, which has the right to permit, regulate and control such dumping after due consideration of the matter with other States which by reason of their geographical situation may be adversely affected thereby.)更將成爲未來周邊國家與日本政府在國際社會進行法理爭辯重要基礎。
最後還是要談到此項爭議最重要盲點,那就是國際原子能機構其實未對所有ALPS處理水處置方案進行檢討,其所提出報告僅針對將ALPS處理水釋放至海洋,依據日本政府所提方案,就安全性進行相關審查。但卻未善盡責任檢視所有處置方案,因此未來會不會落人口實,讓其權威性與公正性受到質疑與挑戰,此種可能性絕對不能夠完全排除。
總而言之,由於整個處置作業預計將持續30年,在未來作業期程中,假若發生國際原子能機構所未能預見之意外發展狀況,其實就有可能讓整個作業受到嚴重衝擊,此等變數亦確實存在。
只要想到1956年發生在熊本縣水俁灣,由有機汞污染所造成之水俁病(Minamata disease),1964年發生在新潟縣阿賀野川流域之新潟水俁病或是阿賀野川有機水銀中毒,再加上自1910年代至1970年代前期,發生在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由礦業向河川排放重金屬鎘,造成水質污染,引發社會大衆鎘中毒後,導致骨質疏鬆症及腎功能衰竭,被公共衛生界稱爲痛痛病之各項日本公害病歷史紀錄,當初主事者也並不認爲會闖出如此大禍;吾人就必須認識到,日本福島ALP處理水釋放進入海洋爭議,其實仍後續有戲可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