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哪吒2》激起的陸民瘋看動畫

哪吒2在中國大陸的票房超過「超人總動員」,成爲影史票房前五的動畫電影。(取自IMDb)

媒體報導,中國大陸出品的電影動畫《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最近賣座如滾雪球般快速上升,短短21天就創下全球史上電影動畫賣座最高紀錄。對此,中國人感到十分驕傲,有人欣慰地說,總算不必被動地看外國人自中國取材的動畫如《功夫熊貓》、《花木蘭》等,畢竟自己人更清楚自己人的喜好。

《哪吒2》的轟動,似乎證明了,中國不僅已是經濟與體育強國,文化也開始躋身世界頂尖之列。出色的成績,激起了民族主義的高漲,大陸民衆爭先恐後進戲院,儼然興起了全民看電影運動。媒體還報導各省份的票房,地區之間互相較勁,宛如省際的拚看動畫比賽。

這不禁令人想起十幾年前臺灣的「國片復興」熱,民衆自發地興起看國片運動。典型的代表如《賽德克巴萊》,以史詩級手法演繹霧社事件。儘管從國際的觀點看,未必十分特殊,但對臺灣觀衆而言,本土導演竟能把原住民的故事拍得如同好萊塢巨片一樣震撼,自然覺得既新鮮又感動。看兩遍乃至五、六遍以上的,大有人在。差不多從彼時起,開始流行包場,既幫忙衝票房,又等於另類補助。此片上下兩集加起來超過新臺幣8億元的空前票房紀錄,至今仍是國片的天花板。

《哪吒2》的技術之精進,不輸好萊塢,內容則是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給本土民衆帶來親切又新奇的刺激,多少與《賽》片有異曲同工之妙。聽說,大陸也是各單位瘋狂包場,還有人大量購票卻只看一場甚至不進場。天文數字的票房紀錄當中,難免存在灌水嫌疑。

不過,要說《哪吒2》的轟動全是靠人爲操作,也未免過於誇張。就算刻意炒作的成份多,好歹也必須有值得炒作的品質。就像愛用國貨的概念一樣,假如國貨太爛,再愛國也不會想買。

根據大陸的動態票房統計網站顯示,至2月22日18時止,《哪吒2》的全球總票房突破了人民幣133.5億元,其中海外票房卻僅有1.11億元,還佔不到1%。原來,賣座的輝煌紀錄都是在大陸國內創造的,根本談不上國際化,離所謂攻佔全球,還早得很。當年《賽》片的海外票房,大約也只有新臺幣1000萬元,內熱而外冷,二者相當類似。

《哪吒2》現象至少證明,大陸人口之多,只要有心,光是其國內市場,就有辦法讓電影票房衝到全球第一了。換句話說,大陸具備足夠的本錢,耗費巨資拍大場面給自己人看,像《長津湖》、《戰狼》都是爲本土量身訂作的大型動作、戰爭片,儘管海外票房差強人意,照樣賺得盆滿鉢滿。

可是臺灣卻沒有這樣的本錢。電影是高成本又高風險的產業,若缺乏足夠的資金,就拍不出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可是投資幾億製作的影片,又很難期待只靠國內市場回收。像《賽》片那樣全民總動員,賣座幾乎就等於成本了。

對臺灣電影界而言,最有希望的突破點莫過於中國大陸市場。可惜因爲意識形態的限制,多半看得到拿不到。如果這種困境無法解套,未來影視人才外流,恐怕只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