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陸委會民調vs.賴敵對談話:綠宣矛盾對決

賴清德總統13日召開國家安全高層會議後,提出五大國安統戰威脅及17項因應策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最近國內外局勢的發展,正可讓人好好檢視所謂臺派如何捍衛臺灣利益。

從美國與烏克蘭總統白宮大吵、逼烏上談判桌,乃至於使臺積電大舉赴美投資的一連串表現,都顯示出美國國力日衰、以鄰友爲壑趨勢。就在系列發展中,賴政府推升了兩岸敵對氣氛。按理說,美中臺三邊利益考量,不是都樂見此局勢發展。美國在面對烏克蘭時表現難看,是爲了準備推動聯俄製中,川習會已聞樓梯響,炒起臺灣議題,可成爲川普一張牌,而國務院恰巧對賴所爲表示默許;但中國大陸經濟表現不好,加上貿易戰,需要專注處理內外壓力;至於臺灣,自賴政府上臺以來,除了內部政治對立外,經濟乏善可陳,對美保臺的疑心,也上升到高點,重要的是,賴還需要時間解決能源與備戰不足問題;不禁讓人好奇,爲何一定要選在此時升高局勢?

說賴政府推升了兩岸緊張,是因爲中共對我態度與動作從來沒有變過,但賴卻將之形容成愈來愈嚴重。自從蔣經國總統開放赴大陸探親,爲三不政策開了口子,到李登輝繼任總統,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兩岸關係逐漸進入大發展時代。近幾年因爲藍營稱綠不承認九二共識、綠說中共野心變大,解放軍機艦繞島頻繁,但類似頻率行動,蔡政府也沒大張旗鼓宣佈對岸爲敵對勢力。李以降歷任總統明知對方想法手段,卻不公開如此宣稱,就是知道兩岸關係複雜,留有灰色空間,對臺較爲有利。唯有賴宣稱敵對、沒有選擇。

賴的宣稱,其實問題頗多。首先,他以中國爲對象,雖符合所屬黨派一貫兩國觀點,卻違背了歷任政府一直把中共與中國分開立場,甚至也違反了川普政府申明:就在本月,美國務卿盧比歐還要求本國使館針對中國政府行爲發言時,應避免把中國人民與中共混在一起。原因很簡單,沒人希望與大陸人民爲敵。唯有「尚勇」的賴國安隊伍,既未繼承前朝智慧,也昧於美國用心。國安問題愈處理愈大還能安於其位,這也算官員本事。

其次,賴勾勒出的兩岸緊張,與陸委會民調吹的風向相反。在賴的說法裡,先提中共手段愈來愈嚴重,臺灣內部也出現愈來愈多配合案例,因此賴政府才需要特別採取措施。然而,過去陸委會對兩岸情勢公佈的委託民調,大多站在壓倒性的支持政府立場。從趨勢上,也看不出國人對中華民國離心離德跡象。

且看該會今年3月公佈最新民調:近9成贊成「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8成以上認爲兩岸交流要對等尊嚴、不設政治前提;長期進行,也爲學界引用的「民衆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調,支持統一選項仍是低迷不振;去年「民衆對總統國慶談話及兩岸相關議題之看法」民調,9成以上支持賴總統「四個不變」主張、8成以上不認同中共說「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近9成支持臺灣未來及兩岸關係發展由臺灣人民決定。之所以羅列民調細節,只是要呈現一點:如果相信陸委會的民調,那幾乎是完全無法看出中共統戰功力。既然統戰無法、認同又沒變化,爲何在賴的嘴裡,認同可能混淆,滲透可以嚴重呢?

這就讓我們進入賴談的間諜案證據與統戰例子,是否嚴重到讓賴政府沒有選擇?檢視所言,包括2024年因共諜案起訴人數是2021年的三倍多、統促黨、復康聯盟黨、臺灣軍政府等爲中國發展叛國組織,布建武裝力量案例云云。

其所言案例,有些尚在審判中,並未定罪,似有指導判案之嫌;而如前述,中共手段與過去類似,兩岸交流又沒比以前多的前提下,最近一、二年起訴的間諜案卻愈來愈多,最終定罪比例多少?又是否與過去完全執政時修法及檢調手段更有關係?我們一再呼籲政府應勇於公佈數據,但目前爲止,賴總統仍只單提起訴案量。

由此具體評估賴總統歸納的五大國安風險,就有以下疑問:在臺社會民心長期穩定前提下,爲何歷任總統權衡後,尤其是馬蔡政府不公開宣佈對岸爲敵國?以賴宣佈的第一個風險:對國家主權威脅爲例:中共從來沒停止對我主權聲索,爲何在綠營治下,M503航線開設才告完成、我方也失去了海峽中線、乃至於金馬禁限制水域的控制權?如果情況至此有嚴重趨勢,爲什麼蔡政府不宣佈爲敵,要等賴總統來做?其他風險亦多有類似疑問。至於定居證等議題雖新,卻似是沒注意到中共更想掌握臺人動向的心意。

簡單來說,在陸委會告訴我們萬衆一心的穩定局勢裡,賴在此時走向激化兩岸局勢道路,是有選擇的。特別是在烏克蘭下場與臺積電投資案之後,賴政府還要選擇當美國一張牌,不想當年烏克蘭欲進北約時,其實也是配合了美歐利益,結果現在被逼坐上談判桌。

人民應該很想知道賴政府是怎麼計算臺灣利益的,否則所謂臺派,應該改稱「美」派比較適宜。之所以加上括號,是因爲再怎麼配合,臺灣終究不是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