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公平正義的思維震撼

「去商品化,使經濟體系中99% 的財貨與勞務—如教育與醫療等—成爲免費服務;」

「財貨與勞務的價值由政治協商決定,而非市場力量;」

「對自由貿易與資本流動進行管制;」

「立法委員的產生通過抽籤方式決定;」

「至少50%的投票權歸勞工所有—即使他們並不持有公司股份;」

「立法規定最高薪資上限;」

「設定極高的所得稅率,最高可達80%或90%;」

「川普的崛起,是菁英對沒有大學文憑勞動者的不尊重所引發的後果;」……

受邀撰寫推薦序,出版社寄來的書稿中,上述「離經叛道」的「奇思異想」,每一次都讓受「正統」經濟訓練的我,瞠目結舌、思潮激動的不能自已。然而,這些「荒誕無稽」的「異端邪說」,實則是桑德爾與皮凱提兩位教授,竭盡心力對於「不平等」的研究主題。

邁克爾•約瑟夫•桑德爾(Michael Joseph Sandel)教授畢生研究公共哲學,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正義》(Justice)課程,僅在YouTube頻道上便已累積超過3,964萬次的觀看紀錄,是哈佛大學頻道觀看紀錄次高影片的兩倍有餘。曾在2012年爲國際關係領域中極具影響力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期刊,評選爲「全球百大思想家」。

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教授專注於不平等問題的研究,曾於2015 年以「政府無權決定個人有多榮譽」爲由,拒絕了法國最高、最負盛名的軍民功績獎項—法國榮譽軍團勳章(Ordre national de la Légion d'honneur)。他所撰寫的《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書,揭示了財富和收入不平等的結構性根源,並提出了有力的公共解決方案。

桑德爾最了不起的貢獻在於—推動現代社會正義的哲學思維,並激起全球對於倫理與道德問題更廣泛的討論,成功的使哲學從學術圈走向了公衆領域;皮凱提最了不起的貢獻在於—改變經濟學界對於不平等問題的看法,並促使全球對於經濟體系結構、財富分配和公共政策的關注與討論。

這兩位當今對於不平等問題研究最爲透徹、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於2024年5月20日,在巴黎經濟學院就「平等」議題展開深刻的對話;隨後的幾個月裡,他們繼續通過電子郵件保持密切交流。這場對話與後續的交流,最終催生了《Equality: What It Means and Why It Matters?》一書。

財政學是我個人教學與研究的核心領域,也是我對政府政策進行批判與建議、並實踐社會服務的基礎。財政學理論與實證分析的架構,用一句話來說——尋求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之間的平衡。公共部門的活動,無論是課稅或補貼,都會對於效率與公平造成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效率與公平往往難以兼顧,是以兩者之損益斟酌與權衡抵換,成爲了財政學討論的重點。

然而,天平的平衡取決於兩端法碼重量的均等。問題在於,經濟效率的法碼有明確定義與規範,能夠進行計算與衡量;但社會公平的法碼,則有如面貌美醜,見仁見智,並無統一的客觀標準。財政學對公平的討論,主要集中於「量能原則」與「受益原則」,而這些原則的內涵與度量,往往隨着觀點與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且深受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影響。

閱讀桑德爾與皮凱提兩位教授對於平等的論述,讓我驚歎不已,同時拓展了我對財政學中社會公平的視野。從「爲什麼要擔心不平等」出發,兩位教授井然有序地梳理經濟面、政治面與社會關係三大層面的考慮,開啓了一場公平正義的思維震撼。

美國紐約的非營利智庫「新經濟思維研究所」(Institute for New Economic Thinking)日前於Facebook與Youtube平臺,發佈了當時對談的三段影片,大衆可親眼一睹兩位大思想家間腦力激盪的精采討論。

平等不是允許貧苦人家撿拾地主富人收割後遺留的穗粒以圖得溫飽;我們要超越以往所有的想像來追求平等。圖/拾穗者—米勒,法國巴黎奧賽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