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從捷克選舉看歐洲極右派再起
捷克國會大選結束,有「捷克川普」稱號的右翼前總理巴比斯(中)有望執政。(路透)
2025年10月初,捷克舉行國會選舉。前總理巴比什(Andrej Babiš)領導的「ANO黨」以約34%的得票率勝出,成爲國會最大黨;現任執政聯盟「SPOLU」得票明顯下滑。另一支極右勢力「自由與直接民主黨」(SPD)也獲得近8%選票。此結果顯示中歐民粹與民族主義力量再度擡頭,對歐洲政治版圖產生新震盪。
巴比什的勝利不僅是個人迴歸,更象徵中歐選民對現有政府政策的普遍不滿。捷克近年通膨高漲、能源價格上升、民生壓力沉重,而執政聯盟仍堅持援助烏克蘭、配合歐盟綠能與難民政策,導致部分民衆認爲政府「顧外不顧內」。巴比什抓準民意,以「捷克優先」爲訴求,主張減少對烏援助、提高社會補貼、反對移民,成功凝聚不滿情緒。
這種「經濟民粹+民族主義」的混合策略,正是當前歐洲極右派普遍採用的模式。不同於傳統的排外或反民主立場,現代極右往往以「人民利益」爲包裝,兼具反精英、反布魯塞爾(歐盟官僚)色彩。巴比什雖是億萬富翁,但塑造自己爲「挑戰腐敗體制的實幹者」,與法國國民聯盟的勒龐、義大利的梅洛尼、匈牙利的奧爾班等人策略相似。
從歐洲整體來看,極右勢力已從邊緣走向主流。202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民族主義與懷疑歐盟的政黨在多國取得進展。巴比什所屬的「歐洲愛國者」聯盟(Patriots for Europe)便是跨國右派合作的代表,與匈牙利總理極右派奧爾班關係密切,試圖在歐洲議會形成對抗布魯塞爾的第三力量。捷克此次選舉的結果,等於替該聯盟注入新的政治能量。
然而,這股極右浪潮的背後,是歐洲社會的焦慮與分化。長期高物價、移民問題、戰爭壓力與氣候政策爭議,使中產階級與勞工階層普遍感到不安全。主流政黨難以提出具體解方,讓「強人政治」與「國家保護論」重新獲得吸引力。捷克選舉的高投票率近七成,說明民意的動員與對未來的不確定。
近年德、英、法極右勢力同步崛起。德國「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在德國已是第一大黨;法國「國民聯盟」成爲最大反對黨,主席勒龐聲勢逼近總統層級;英國「改革黨」不斷吸引脫歐派與不滿移民政策者。通膨、移民與安全焦慮推動民粹擴張,再加上川普的煽風點火,歐洲政治正全面右傾。
儘管如此,極右派執政並非沒有限制。捷克總統帕維爾(Petr Pavel)仍屬親歐派,可能制衡巴比什;同時,ANO雖爲最大黨,但未過半,需仰賴小黨支持。若與更激進的SPD或汽車人黨合作,可能引發內外疑慮,也考驗政策妥協的能力。歐盟層級的監督與經濟連結,也使捷克難以完全脫離歐陣營。
捷克案例揭示幾項歐洲政治的新趨勢。其一,極右派不再侷限於反移民,而是以「經濟保護主義」取代單純排外論述。其二,跨國右派聯盟正在成形,試圖削弱歐盟內部的統合力量。其三,中歐國家的政治傾向正左右歐洲對俄、對烏政策的走向。目前捷克、匈牙利與斯洛伐克等國同時轉向,歐盟對烏克蘭的支援將面臨考驗。
總的來說,捷克選舉反映的不只是政黨輪替,而是歐洲政治的深層裂縫。極右派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長期社會焦慮、經濟壓力與政治失靈的結果。未來歐洲的挑戰,在於如何平衡民主自由與社會安全,避免民粹轉化爲威權衝動。捷克只是這場變局中的一面鏡子,顯示歐洲極右主義仍在蔓延,且其政治影響力將持續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