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憂:綠能開發 恐讓白海豚滅絕

離岸風電、天然氣接受站等工程,影響白海豚生態棲地,根據學者調查,臺灣白海豚族羣數量正以每年約百分之三至四的速度持續下降。圖/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提供

離岸風電、天然氣建設等近年大舉開發,卻也影響臺灣白海豚的生態。根據海洋哺乳動物專家、加拿大學者王愈超(John Wang)調查,白海豚族羣數量正以每年約百分之三至四的速度持續下降,目前僅剩約四十五至五十隻,其中約六成有外傷。

王愈超強調,白海豚族羣的生殖率極低,沿岸開發更是導致族羣崩解的主因之一,「綠能若造成物種滅絕,還能被稱作綠能嗎?」

曾被視爲臺灣西海岸代表性鯨豚的臺灣白海豚,二○○八年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爲極度瀕危,二○一八年更被美國「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正式納入保護,代表族羣已面臨極高滅絕風險。

王愈超表示,自己從二○○二年起,每年都花數月時間調查臺灣白海豚,當年隊首次調查時,族羣估計約爲九十九隻,但短短數年間就下降至四十五至五十隻之間,若不積極保育,極有可能會成爲下一個絕種的海洋哺乳類。

王愈超說,沿岸開發是導致族羣崩解的主因之一,已知九成的白海豚會經過臺中港,但現在的擴建計劃將進一步破壞牠們的棲地,臺中港的工程及周遭頻繁的船隻交通,使白海豚想要加速通過。

王愈超批評,政府推動天然氣作爲過渡能源的論述,然而離岸風電、天然氣建設、漁業衝突與環境噪音,皆是白海豚當前無法承受的壓力來源,如果消費者知道所謂的綠能正在推動一個物種的滅絕,這樣的綠能還能被稱爲綠能嗎?

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辦人文魯彬則說,希望離岸風電開發、鯨豚保育與永續漁業之間能找到共存之道,真正的永續發展,必須以不犧牲其他生命爲前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