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亞洲多國央行爲何與美聯儲“脫鉤”?

參考消息網2月25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月20日發表題爲《亞洲各國央行爲何開始與美聯儲脫鉤?》的文章,作者是英國勞雷薩諮詢公司合夥人尼古拉斯·斯皮羅,文章內容編譯如下:

一家又一家,亞太地區主要國家的央行接連降息。2月18日,隨着通脹壓力繼續緩解、使澳大利亞儲備銀行更加確信物價漲幅正走向其目標區間2%至3%的中點,該行4年來首次降低借貸成本。

本月早些時候,儘管通脹率仍高於其4%的目標,印度儲備銀行仍實施了近5年來的首次降息。

事實上,除馬來西亞、越南等少數地方外,該區域的其他主要經濟體自去年8月以來均已降息。去年8月,隨着本國經濟陷入衰退,新西蘭儲備銀行開始放鬆政策。唯一背道而馳的國家是日本。在多年維持超寬鬆財政狀態後,日本正在讓政策正常化。

亞洲各地的貨幣寬鬆浪潮引人注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美國銀行所指出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爲,亞洲各國央行,尤其是那些規模較小的央行,傾向於‘跟隨’(美聯儲貨幣)政策週期”。

由於擔心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策對通脹造成影響,美聯儲上月決定暫停寬鬆行動。有鑑於此,亞洲多國降息——尤其是今年的降息——更加引人注目。

用匯豐銀行的話說就是,降息可能給亞洲各國貨幣帶來更大壓力,尤其是在那些借貸成本相對於美國而言較低的國家,這種風險更加表明應該“審慎使用寬鬆政策”。然而,韓國和印尼等本幣貶值幅度較大的國家降低了借貸成本。這一事實表明,其他因素更爲重要。

首先,過去兩年亞洲各國的通脹率大幅下降,通脹不再是決策者的主要擔憂對象——除了日本。美國銀行指出,大多數國家的物價水平目前都處於本國央行的目標區間之內。相比之下,美國的核心通脹率高於美聯儲的目標。

第二,亞洲決策者對貨幣貶值帶來的通脹效應不那麼擔心了。匯豐銀行的數據顯示,亞洲各經濟體的核心通脹率與匯率之間的相關性各不相同。在許多經濟體中,這一相關性相當弱。而通脹不那麼令人擔憂的首要原因是,經濟增長疲軟纔是令人煩惱的主要問題。在之前的政策週期中,美國和亞洲的商業週期更爲同步。美國銀行指出,如今美國國內需求依然強勁,與此同時,“(南亞)一些經濟體的國內開支出現了裂痕”,部分原因是財政狀況緊張。

第三,如果關稅提高,依賴出口的亞洲遭受的損失要大於靠消費驅動的美國。東南亞地區尤其依賴對外貿易。根據貝恩公司、星展銀行和昂薩納委員會去年發佈的一份報告,2013至2023年間,貿易額佔該地區經濟產出的89%,而在中國這一比例爲34%,在印度這一比例爲30%,在美國這一比例爲17%。

第四,或許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大多數亞洲經濟體已經獲得了與美國貨幣政策脫鉤或分道揚鑣的權利。在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各國採取靈活的匯率機制,財政基本面有所改善,宏觀審慎政策和資本管制措施得到有效運用,決策變得更加可靠和透明。亞洲各國央行可以使用更多工具來維持金融穩定,從而使其有更大的餘地與美聯儲分道揚鑣。

可以肯定的是,在亞洲的決策過程中,美聯儲仍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去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說,其工作人員的分析顯示,美國的利率大大影響了亞洲的財政狀況。然而,該組織敦促該地區各國的央行“避免作出過於依賴美聯儲預期舉措的政策決定”。亞洲決策者聽從了其建議。(編譯/胡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