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鄉鎮先數位化 再智慧化
爲解決新住民辦民政業務時語言不通問題,臺北市政府導入「透明翻譯螢幕」,新住民說出母語,裝置會將語音翻譯成中文,人員讀取後迴應,裝置會再翻譯供新住民閱讀。(臺北市資訊局提供/邱芊臺北傳真)
面對席捲而來的AI數位落差衝擊,專家、學者剖析,都會區發展AI較鄉鎮早,除有完善系統,更重要的是累積豐富歷史數據,鄉鎮導入的AI不但使用的訓練資料可能較貼近城市樣態,以致無法達到精準決策,也會因缺乏數據被邊緣化,甚至因城鄉AI落差擴大經濟落差,建議中央「先數位化、後AI化」,協助鄉鎮建置健全數位系統再運行AI,才能縮小城鄉數位落差。
「洽吧智能BravoAI」技術長沈升勳表示,AI落差不只是政府投注經費多寡,而是城鄉位處的基準點本就不同,都會區過去已有較完善的數位化系統,具備完整數據留存與結構化資料,這些都是AI訓練與部署所需「養分」;但偏鄉長期缺乏資料系統建設,即使導入AI,其模型使用的訓練資料可能較貼近城市樣態,難以達成精準決策或自動化服務。
他直言,這不僅將導致城鄉數位落差擴大,鄉鎮公共資源配置也可能因缺乏數據而被邊緣化,形成「城市持續優化、偏鄉難以跟進」現象。
臺北科技大學終身特聘教授、工研院綠能所技術總監暨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TPMO)計劃主持人李達生認爲,民衆若處在AI應用程度高的城市,將能享受到更完善的智慧城市服務,且若應用AI的公司又多數落腳都會區,提供高薪就業機會將吸引更多人到城市居住與工作,會進一步擴大經濟落差。
沈升勳建議,中央需先協助鄉鎮建置健全的數位系統,包括資料庫、管理平臺、網路涵蓋度、伺服器設備等,打好AI應用基礎才能順利承載後續運行,「先數位化、後AI化」再結合人才培育,中央與地方纔能攜手縮小AI城鄉數位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