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生技業募資熱 仍缺國際鏈結

曾惠瑾指出,與國際相比,臺灣生技資本市場表現逆勢突出。美國與香港生技板塊自2021年新冠疫情高峰後募資大幅下滑,但臺灣自2020年以來整體市場動能持續上升。2024年因幾家大型公司IPO募資超過10億元,使全年募資額創新高;2025年上半年募資雖較去年減少,但下半年仍有超過50家公司排隊上市,顯示市場熱度持續。沈志隆補充,臺灣生技產業具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產製造(GMP)、臨牀試驗服務(GCP)、政府及民間支援,加上醫師具國際臨牀經驗與健保制度支撐,使Phase I臨牀及醫學轉譯能力充足。

此外,臺灣資本市場對研發型公司相當友善,吸引外國生技公司考慮在臺上市。近期就有美國與日本團隊計劃透過臺灣資本市場完成8,500萬美元的投資案,加上債權可超過1億美元,顯示市場對研發型企業興趣濃厚。

然而,臺灣生技產業仍面臨多項挑戰。首先,前端資金斷鏈明顯,中後期資金充足,但臨牀前或蛋白藥研發所需資金龐大,籌資困難。其次,資金來源單一,缺乏長期支持的國際基金或國企資金,研發持續性受限。第三、退出機制選擇有限,缺少跨國藥廠來臺設立併購球探團隊(scouting team),讓新創團隊難以國際化退出。另外,是國際鏈結能力不足,跨國合作與併購經驗有限,創新專利難以快速商業化,導因資金不足研發項目停滯或專利失效,影響企業競爭力。針對這些挑戰,曾惠瑾與沈志隆建議,建立「轉譯醫學創投基金」、多元資金來源、促進資金循環與臨牀連結和多元退出機制,加強國際合作,確保前端研發與創新專利能持續推進,提升新創被收購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