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年齡不是衡量生育的唯一指標,科學的生育指導尤爲必要

7月11日是第36個世界人口日,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孕育與生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重慶市婦幼保健院生殖醫學中心負責人黃國寧教授介紹,在臨牀工作和基層義診中,時常發現很多有生育意願的夫妻缺乏如何嘗試懷孕及優生優育相關知識,對做好科學生育規劃存在誤區。生育能力不僅僅與年齡有關,科學的指導對生育也至關重要。

晚婚晚育趨勢下,生育力評估至關重要

1月15日,國家衛健委印發的《關於推進生育友好醫院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強化生育評估指導,鼓勵設立生育評估門診,規範開展生育力評估和備孕指導,促進不孕不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現在晚婚晚育的趨勢下,開展生育評估的門診有積極意義。”北京協和醫院生殖中心總負責人鄧成豔教授表示,女性隨着年齡的增長,卵巢儲備功能會逐漸減退,卵子的數量和質量都會下降,導致受孕機率降低,流產的風險增加。而男性也會隨着年齡的增長導致精子質量下降。

“開展生育評估不是爲了造成恐慌,而是爲了做好科學生育規劃。”鄧成豔教授解釋,生育評估可提前發現夫婦雙方可能存在的遺傳、疾病等問題,在孕前進行干預和治療,能夠降低不良的妊娠結局,減少孕期併發症的發生,保障母親和胎兒的健康;給晚婚晚育人羣以及受孕困難的夫婦及時心理疏導、針對性指導和規範化治療,有利於人口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

“生育指導其實是社會中缺少的一門課。”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婦產科與母子生殖遺傳中心主任邵小光教授指出,公衆在青春期接受的是性教育知識,主要是告訴大家如何避孕,防止不必要的流產。而對於如何實施生育,怎樣合理安排生育,最終達到優生優育,目前相關的科普教育非常匱乏。以孕前營養爲例,補充葉酸儘管已經深入人心了,但懷孕前更應該建立良好的營養平衡,不少家庭仍然做得不夠。

年輕不等於能生,生育力要看綜合因素

“在門診中因不孕來就診的夫婦仍有許多誤區,最典型有兩個:一個是將不孕問題單方面歸咎於女性。實際上,生育是夫妻雙方共同的責任,不能歸於一方;另一個就是部分女性認爲自己還很年輕,什麼時候想懷孕都能懷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生殖中心主任醫師高穎教授指出,部分年輕女性月經週期儘管正常,但基礎性激素和抗繆勒氏管激素(AMH)指標如果異常,也在提示卵巢儲備功能減退。這種情況下要及時調整生育規劃,儘快完成生育。

“影響生育的因素是多樣的,體重也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因素之一。”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郝桂敏教授表示,過胖或過瘦都會影響生殖健康。例如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常合併肥胖,有生育計劃前需要嚴格地管理體重。針對此類患者,建議先進行減重,包括制訂個體化每日飲食能量的攝入,一般不超過1200-1500千卡,同時進行適當運動,使體重至少下降5%-10%。通過嚴格的體重管理,有10%的概率恢復規律月經,從而實現自然懷孕。

“疾病、心理、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影響生育,對於還沒有生育計劃的男女,平時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鄧成豔教授表示,建議有生育計劃的夫婦進行常規體檢,女方做好甲狀腺、婦科及宮頸防癌檢查;男方最好提前3個月戒菸戒酒;保持飲食平衡,適當運動;已經開始嘗試懷孕的夫婦需要保持心態平和、有規律的性生活,嘗試至1年,若未孕,應及時就醫。此外,有家族遺傳疾病史的夫婦、月經不規律的女性或已知患有與生育有關的疾病,應及時到遺傳或生育門診諮詢,從而採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鄧成豔教授提示,儘管血清AMH測定可以協助女性根據自身的職業和卵巢儲備,制訂適合自己的家庭規劃,但並不是AMH值低下就沒有懷孕的機會。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