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中巴合作爲全球治理開闢新前景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賈子凡 記者 賈曉靜
5月14日,巴西總統盧拉結束爲期5天的對華國事訪問,帶着豐碩的合作成果啓程回國。“中國與巴西的夥伴關係堅不可摧。團結起來,我們能爲全球南方贏得前所未有的尊重。”5月12日,盧拉在北京出席中國-巴西商業研討會時向全球媒體發出鏗鏘宣言。英國《衛報》分析說,在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加劇背景下,中巴兩國攜手發出了全球南方的最強音。多名專家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也表示,中巴務實合作爲全球治理開闢新前景。
戰略互信:中巴合作的壓艙石
盧拉此訪行程緊湊、成果斐然。5月13日下午,中巴兩國元首共同見證簽署發展戰略對接、科技、農業、數字經濟、金融、檢驗檢疫、媒體等領域20份合作文件。盧拉本人也化身“數字外交官”,在20小時內通過社交媒體發佈109條動態,實時播報合作進展。
“2003年我首次執政時,中巴貿易額僅66億美元,如今已突破1600億美元。這不僅是數字增長,更是戰略互信的見證。”面對媒體鏡頭,六度訪華的盧拉以數據丈量兩國關係跨越式發展。在外交學院巴西籍教授馬庫斯·德·弗雷塔斯看來,這種信任源自“非對稱性合作”的突破:“中巴合作以創新方式爲全球南方國家間戰略對接樹立典範,爲全球治理注入希望曙光。”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不同於西方“一刀切”模式,中巴關係體現了新興國家追求自主性、互補性與發展主權的深層轉向。
“中巴間的夥伴關係重構了傳統援助-受援模式——這是發展中國家首次共同制定解決方案、共享技術能力、創建契合自身文明敘事與優先事項的機制。例如巴西現代農業與中國物流科技的協同效應,爲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可複製的共生範式。”弗雷塔斯說,中巴合作注重實效、企業家精神與創新思維,這種合作模式向非洲、東南亞及中東國家傳遞明確信號:大規模基建、產業轉型與社會投資無須依附西方(歐盟與美國),更重要的是培育發展中國家的戰略自信,使其能以自主而非依附的姿態表達利益訴求。
“信任是中巴關係的基礎,也是全球南方合作最重要的基礎。不僅政治上互信,經濟合作上也要互信。”中國社會科學院拉美所所長柴瑜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全球南方國家與中國的關係來看,中國是當今世界重要的穩定器。無論是關稅動盪還是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波動,中國始終堅定地站在發展中國家一邊,爲發展中國家發聲,努力維護髮展中國家的利益。“在不穩定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發揮着穩定器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全球南方國家之間建立相互信任可謂水到渠成。”
技術共生:破解發展權的密碼
在亞馬孫雨林深處,中巴聯合研製的第六顆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正俯瞰地球,其免費開放的遙感數據已惠及多個亞非拉國家;錢凱港-兩洋鐵路項目通過陸海聯運閉環打破巴拿馬運河壟斷,形成資源開發-加工-運輸全產業鏈……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謝婷婷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中巴合作以“技術共生”與“規則創新”爲南南合作樹立範式,這種“硬聯通”與“軟聯通”結合的模式,爲發展中國家破解“中心-邊緣”體系提供了實踐路徑。
弗雷塔斯用“適應性多元主義”概括中巴合作,“中巴允許差異化發展路徑——中巴合作並不侷限於貿易數據與投資流量,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主權平等、無附加條件的基礎上,爲全球治理積累動能。”中國已成爲巴西最大貿易伙伴,在可再生能源、物流與數字基建等領域持續投資,但雙方仍有衆多合作空間待開拓。“允許差異化合作路徑,尊重各國獨特發展軌跡。這與中方倡導的‘突破法理剛性,強調互諒互信’的理念相呼應。這種彈性機制確保所有成員共享發展紅利。”弗雷塔斯分析說。
機制創新:迴應全球治理困局
盧拉本次訪華適逢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中拉論壇)成立十週年。5月13日召開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中國-拉共體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北京宣言》,雙方達成的三年合作項目超過100項,涵蓋數字絲綢之路、氣候韌性基建、人工智能倫理等前沿領域。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中拉論壇運行十年來,中拉貿易額激增188%,2024年達到5184億美元,22個拉美國家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逾200個基建項目串起橫跨太平洋的發展鏈帶。
“這是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治理困局的創新迴應。”在柴瑜看來,中拉論壇十年實踐破解了兩大全球性難題:一方面通過“發展權共享”機制,讓國際議程不再淪爲發達國家的“專利”,另一方面以“彈性制度”彌合文明差異,重構“發展權”的全球敘事。
“在全球治理秩序面臨重大挑戰、多邊主義發展遭遇挫折、全球經濟秩序存在極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拉論壇憑藉運行十年來的亮眼成績,給全球南方國家帶來極大信心,也爲整個世界注入了信心和動力。”柴瑜指出,中拉論壇就如同定心丸和穩定器,未來若有更多機制能發揮作用,全球治理將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和有效的方向發展。
柴瑜認爲,中拉論壇有效緩解了國際體系權力轉移帶來的焦慮:“許多共識文件是具有協調能力的制度安排,有助於重構國際權力格局,這裡的權力指的是發展權。發展權不應僅爲發達國家在歷史上所享有,廣大全球南方國家也應擁有發展權並實現發展目標。同時,在制度規範方面也有諸多創新,這是基於南南合作經驗共享形成的制度規範,促進了合作共贏。”
謝婷婷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正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深度重構。“會議成果標誌着全球南方正從規則接受者轉爲制定者。”她分析說,“通過技術共研、標準共建、金融共創,推動國際秩序向多極化演進。正如中巴衛星合作超越雙邊範疇惠及非洲,中拉合作新範式正在重構21世紀南南合作的底層邏輯。”
重塑全球敘事:多極世界的建設性力量
當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在長城腳下告訴世界“南美不應單向看向美國”,當比亞迪電動卡車馳騁在安第斯山脈,發展中國家正用合作實踐重塑全球敘事。柴瑜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站在中拉論壇十週年的歷史節點,中拉合作已超越地緣博弈,成爲多極世界的建設性力量。
“中拉合作打破了發展中國家合作效益差、無法合作的固有認知。”柴瑜說,“過去西方學者認爲,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合作效益不高、成果不大,但中國與拉美國家的合作並非如此。雙方通過發揮各自比較優勢,解決最突出的問題和訴求,實現了效益最大化與互利共贏。”
弗雷塔斯認爲,中拉論壇成功實踐對全球治理的貢獻體現在三重維度:首先,作爲規範創新平臺,通過在可持續發展、數字包容等領域的建設,孵化可能融入更廣多邊框架的新規範;其次,作爲地緣開放工具,爲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提供超越傳統歐美框架的多元合作路徑;第三,作爲集體聲量放大器,通過聯合國大會、氣候峰會等國際場合的協同立場,推動國際議程向公平、可持續方向傾斜。這種允許多樣性共存的“多極治理邏輯”正在成型,爲全球治理開闢新前景。
柴瑜表示,全球治理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個別國家的“一言堂”或單邊主義,中拉論壇充分體現了中國所倡導的多邊主義原則,也爲全球南方合作和全球治理合作提供了寶貴經驗。“中拉合作秉持平等相待、開放包容、造福人民的理念,造福人民是中拉論壇合作的根本宗旨和追求。也符合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礎上,全球南方國家才能在全球治理中相互支持、團結起來,發揮更大作用,發出更多聲音。”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