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吸道傳染病高風險定義 應降至50歲

厚生會昨舉行「後疫情時代呼吸道傳染病防治政策檢討」公聽會,立法院厚生會長萬美鈴(後排中)、副會長蘇巧慧(後排左四)、秘書長陳菁徽(後排右四)、立委王正旭(後排左二)、厚生基金會執行長陳柏同(後排右)和與會官員及專家合影。記者邱德祥/攝影

後疫情時代的臺灣,流感、新冠肺炎、肺炎鏈球菌感染等呼吸道傳染病仍持續造成重症或死亡,加重醫院照護負載。專家指出,以新冠肺炎爲例,五十歲以上傳染病重症數佔全重症數九成,是染疫高風險羣,嚴重衝擊勞參人口,因此建議參考美國,將高風險定義下修至五十歲,確保有篩檢和治療需求的中高齡族羣第一時間納入照護網。

疫苗接種率不佳 難防重症

立法院厚生會與厚生基金會昨天舉行「後疫情時代呼吸道傳染病防治政策檢討」公聽會,邀集公衛、臨牀、健保與感染領域專家齊聚,針對如何整建分級防疫、加強基層防疫、常態預算等,深入對話。

疾管署長莊人祥指出,受氣候變遷及免疫負債影響,呼吸道疾病逐漸全年流行,但疫苗接種情形卻不理想,從去年五月至今年四月中旬,流感併發重症病例中,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佔六成,具潛在病史者逾八成,未接種當季疫苗者亦近八成;新冠肺炎重症者三項數據也有八到九成;肺炎鏈球菌感染則爲四到六成。

與會專家皆認爲,應持續宣導接種疫苗、提供基層篩檢誘因,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長陳宜君也表示,疫苗接種建議對象除了老弱幼、家庭或工作環境有老弱幼者,還包括多接觸人羣、頻繁跨國移動的「經不起生病者」,這羣人平時身體狀況佳,但若染疫,恢復速度較疫苗接種者慢、長新冠症狀降低生活品質,更可能擴散疫情。

公費藥物治療 涵蓋率偏低

臺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則指出,五十歲以上族羣亦是呼吸道傳染病高風險羣,以新冠肺炎爲例,臺灣五十歲以上新冠重症數佔全重症數逾九成,較廿五至廿九歲多出四倍以上,將使原就低於美、日、韓、新的該年齡層勞動參與率雪上加霜。

新冠抗病毒藥物能有效降低插管、入住加護病房、死亡的風險,依二○二二年調查,符合公費抗病毒藥物處方族羣保守估計逾百分之廿,但實際處方公費藥物族羣不足百分之七,顯示藥物治療涵蓋率仍有成長空間。

爲提升確診後治療處方率,王復德呼籲,應比照美國,將現行的呼吸道傳染病高風險羣的六十五歲,下修爲五十歲,讓這羣中高齡族羣可公費篩檢、治療等。另,很多重大疾病患者死於感染而非疾病本身,故也建議放寬這類嚴重免疫不全者治療限制,以清除病毒保命、阻斷病毒變異的可能性。

污水監測 提防潛在病原體

此外,王復德表示,污水監測是國際疾病流行預警重要工具,美國、香港等地已有相關應用,臺灣公衛體系完整、城市密度高,正適合發展,建議奠基於現行抗藥性細菌監測基礎,在機場、交通樞紐及都會區設置監測點,可望提前偵測社區潛在病原體的活動趨勢,爲防疫決策提供精確的科學依據。

對於各界專家建言,莊人祥迴應,疾管署持續研究高風險羣定義,免疫不全者彈性治療將再與專家、學會討論;至於污水監測,也與國土管理署合作,正積極研擬設點、監測項目等細節,明年已編列相關預算。

▪ 手機報稅超簡單!4步驟輕鬆搞定 一圖看節稅秘訣不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