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成立主權基金 確保國家財富增長

圖/美聯社

主權基金是全球財政運營的關鍵工具,美國前總統川普纔剛簽署行政命令成立主權基金,引發全球關注。而臺灣擁有全球第四大外匯存底,卻仍停留在「保守存錢」的時代思維,坐視龐大資源低效運用,這種「怕出事、不敢動」的態度,已經嚴重影響國家財富增長。

■外匯存底運用,應更具前瞻性

外匯存底固然是「保命錢」,但實際上會動用到多少呢?2024年12月南韓戒嚴後,外資在事件爆發後13個交易日內僅撤出約21億美元,只佔其逾4,000億美元外匯存底的0.5%,並未發生全面撤資的恐慌。

國際上有前例,香港與南韓均已將部分外匯存底投入主權基金,卻未曾因流動性負債高於資產而產生問題,爲何唯獨臺灣有疑慮?

再者,理性討論臺灣的外匯存底是否適足,應就外匯存底「相對GDP比率」、「足敷進口月數」、「相對M2比率」、「相對短期外債比率」等標準進一步評估,而非條件反射式的先否定再說。提撥10%的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金額僅500餘億美元,對整體流動性風險影響極小。

■全球經驗:分散資產配置有效降低風險

全球主權基金成功案例顯示,分散資產配置能有效降低風險並提升報酬。例如,挪威、新加坡、韓國的主權基金在2013~2023年維持約4~6%的平均報酬率,而臺灣央行僅1~1.5%。

若臺灣能達到6%報酬,每年收益可達新臺幣1.11兆,而非目前的新臺幣2,000億元,較可達目標縮水了9,000億元。這筆錢本來可以用來發展科技、提升國防、投資基礎建設,如今卻被鎖死在低效的美債中。

根據2024年《景順全球主權資產管理報告》(Invesco Global Sovereign Asset Management Study),全球52%的央行計劃增加分散投資,以因應財政與政治風險。美債不再是鐵板一塊,臺灣卻依然執迷於單一配置,這不是穩健,而是怠惰!

■建立穩健的治理機制,確保基金運作透明

反對主權基金者擔憂投資風險,但從國際案例顯示,透過健全的治理機制,可有效控管風險,同時長期報酬穩健豐厚。

我們應參考挪威與新加坡模式,設立獨立管理機構,確保決策透明並實施多元資產配置,兼顧風險、報酬、與治理,別的國家做得到,臺灣當然也可以。

臺灣的財政策略不應停留在過時的保守思維。外匯存底長期集中於低收益美債,使臺灣錯失財富增長機會。提撥10%的資金設立主權基金,不僅不影響金融穩定,還能爲國家創造龐大財富。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2024年10月新聞稿稱「臺灣外匯存底充裕,無需與他國簽署貨幣互換機制(Swap)」。若外匯存底充裕,爲何又堅持不能提撥部分資金成立主權基金?這種自相矛盾的論述令人質疑央行是否基於保守思維,而非經濟學理據來阻擋改革。

我們不能讓「保命錢」成爲「沉睡的資產」,而應將其轉化爲國家繁榮的動力,推動臺灣邁向更具競爭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