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錢大媽集團CEO馮衛華:“不賣隔夜肉”的密鑰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魏彤 實習生劉夏菲 廣州報道

城市萬家燈火陸續點亮,時鐘的短針漸漸指向數字“7”。在小區門口,紅底白字閃着“錢大媽”字樣的招牌下,前來門店的消費者早已裡裡外外排起長龍。

他們大多是被每日“定時打折”清貨機制的魅力吸引而來。錢大媽打折模式從每晚七點開始,持續到晚上十一點半,餘下的菜品免費贈送。

看似“財大氣粗”的折價機制背後,源於錢大媽“不賣隔夜肉”的Slogan。而這個響亮的口號,也把“新鮮”的品牌心智悄悄植入萬千消費者的心中。

從2012年東莞農貿市場的一間豬肉檔口,到如今佈局全國超30座城市、門店數量近3000家的社區生鮮連鎖品牌,12年間,錢大媽把新鮮食材從田間帶到餐桌,一路“領鮮”,逐漸覆蓋了百姓家庭的餐飲需求。

而其中的一把關鍵密鑰,就埋在廣袤而肥沃的田間土地裡。

“我們從源頭挖掘好貨,讓農特產品走出村寨、跨越山海、融入市場。”近日,錢大媽集團CEO馮衛華在接受南方財經《新粵商》專訪時,分享了其打通從產地的“最初一公里”到社區的“最後一公里”的領“鮮”密碼。

而這個過程,也恰與“百千萬工程”助力城鄉融合、協調發展的目標不謀而合。

據馮衛華介紹,創業以來,錢大媽在全國範圍挖掘優質農特產品,推動農產品“產、供、銷”的一體化發展,逐漸形成了“產品帶動產業、產業帶動幫扶”的可持續發展助農模式。錢大媽還計劃繼續加強與全國各地農業企業的合作,持續探索中國農產品品牌化發展的新模式和有效路徑,在建設“百千萬工程”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一馬當“鮮”。

以“日清”模式“保鮮”

《新粵商》:你創辦錢大媽的初心是什麼?

馮衛華:創立錢大媽,源於我們對“新鮮”的追求,也是我們的初心所在。

在品牌成立之前,我們關注到豬肉類等生鮮食材的隔夜銷售問題,這不僅損害了食材品質,影響消費者的體驗,“尾貨”問題也成爲生鮮業內的普遍痛點。

爲此,我們提出了“不賣隔夜肉”這句人人能聽懂的口號,通過“日清”模式和“定時打折”清貨機制來落實不隔夜銷售,讓錢大媽與“新鮮”牢牢關聯並烙印在消費者的腦海中。同時,我們利用社區地理位置優勢,將店鋪開在消費者身邊,縮短生鮮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爲消費者帶來新鮮、便捷、優選的體驗,讓每一餐都新鮮。

《新粵商》:錢大媽是如何在全國遴選出農業優勢縣、強勢村的?這些品牌和農產品應具備哪些優勢和特點?

馮衛華:經歷了12年的發展,錢大媽不僅建立了自身的供應鏈優勢,在選品上也有獨到的眼光。

近年來,我們深入到全國百縣千村,搜尋優質種植、養殖基地,注重挖掘每個地區獨特的資源稟賦,其中很多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包括炎陵黃桃、西州蜜瓜、增城遲菜心、蒲江耙耙柑等。

錢大媽通過與農業合作社、經銷商、當地代收等深耕多年的農業企業建立穩定的供應關係,確保原產地的穩定供給。這些產品有着優良的品種並且在品牌化發展、技術創新以及線上線下融合方面具有明顯特點,能夠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食材的需求。

我們在發現一款地標性農產品後,我們將先以“試銷”方式在部分門店小規模上市,收集消費者對產品的偏好度及接受度反饋,待獲得消費者認可後,再全面推廣至所有門店銷售。通過錢大媽的品牌化運營和市場推廣,能爲它們提升市場競爭力,推動了農產品的品牌化發展,爲鄉村振興貢獻了力量。

《新粵商》:如何保障農產品的多樣性和高品質,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

馮衛華:一方面,錢大媽深入挖掘各地特色;另一方面嚴守品質關卡。

先說多樣化,錢大媽以數字化爲抓手,錢大媽精準對接各地消費者的獨特口味,滿足他們個性化需求。門店商品充分考慮地域差異,比如在成都,能買到當地獨有的白灣海椒;到了廣東,靠海優勢讓花仙魚、海大蝦等海捕水產品以及廣府燒味等產品備受歡迎;在西安,麪食類商品更是佔據門店冰櫃的“半壁江山”。

再來看品質,從採購到銷售,錢大媽嚴抓每一個環節。在上游,對基地進行細緻的施肥用藥培訓和管控,確保源頭安全;驗收環節,20個標準化快速檢測實驗室嚴陣以待,每天抽檢1100多批次,由第三方權威機構把關;物流運輸時,車輛定位系統實時監控,冷鏈技術全程控溫,蔬菜全程不超15℃;到了門店,衛生、陳列、售賣標準嚴格規範,員工操作一絲不苟。

此外,錢大媽還每年投入資金搞技術創新,與科研機構、農戶攜手,從養殖、用藥到土壤改良,全方位把控品質。

簡而言之,錢大媽用智能化的商品策略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再以嚴苛的品質管理流程和持續的技術創新,爲消費者提供既豐富多樣又高品質的農產品,讓他們吃得放心、吃得滿意。

《新粵商》:在供需對接方面,錢大媽積累了哪些可複製的有效經驗?如何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手段,保障自身的產銷一體化發展?

馮衛華:錢大媽的社區門店位置非常便捷,就在社區樓下。所以我們的顧客羣體因此很穩定,主要是服務於社區羣體。同時,在門店長期的經營過程中,我們對社區居民的喜愛偏好和消費需求都有了基本瞭解,門店準確掌握供需情況,從而收穫了穩定訂單。

同時,在數字化和智能化方面,我們打造了一套先進的智能供應鏈體系,集成了供應商管理、採購管理、倉儲管理、物流管理等多個板塊。

通過大數據開發平臺,錢大媽實現了多元化融合和資源整合,以技術驅動企業和業務發展;智能訂貨系統讓門店運營更加輕鬆;採購端的系統則讓採購價格更加透明,訂單處理更加方便快捷。此外,錢大媽通過數字化實現了商品的溯源,保障了食品安全。

這些數字化手段不僅提升了錢大媽的運營效率,也爲農產品產銷對接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形成穩定的產銷對接關係。

“百千萬工程”拓寬農產品銷路

《新粵商》:你是如何理解“百千萬工程”?“百千萬工程”的實施對推進鄉村振興,推動我國農產品發展起到哪些作用?

馮衛華: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包括改革開放後的發展重心,是不斷調整的。從沿海到內陸,從城市到農村,從城市結構來講,鄉村的發展是較爲滯後的。一方面,他們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他們的信息也是相對比較封閉。“百千萬工程”是從國家層面和政府層面,通過農業來幫助偏遠地區羣衆改善自身生活質量。

我們在全國範圍挖掘優質農特產品,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也推動了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發展。同時,錢大媽積極響應“百千萬工程”,通過基地共建或基地直採的形式,帶動全產業鏈升級,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助力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時,我們依託近3000家門店的廣泛佈局,不僅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還有效帶動了上萬人的就業,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就業市場的繁榮。

實際上,每個地方都有地方特色產品,但農產品沒有一定的資源傾斜,很難走出本身的區域範圍。政府通過“百千萬工程”按照“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方式推廣幫扶,把當地的特色農產品以規模化和產業化的方式運出深山,再通過產業鏈全渠道的資源方式,對接給城市裡有需求的消費者。

十多年的經營讓我們手上掌握了穩定且龐大的訂單,屬於對接消費者的終端渠道。我們的採購本身就有義務幫助消費者找尋更好的產品,當然我們是很希望能夠在政府的推動下,將這些具有地域性、標誌性的農產品進行規模化供應,這能夠提高我們整個供應鏈的供給效率。

在配合政府來進行“百千萬工程”方面,對錢大媽這個手上掌握龐大消費者購買需求的企業來講,恰好能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能夠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對政府來講,也剛好是解決了農產品銷售的問題。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應該要積極主動地參與,並且我們已具備相應的能力參與進去。

《新粵商》:2025年,錢大媽在哪些區域和城市會有新的佈局?同時,爲各地市帶來了哪些社會和經濟效益?

馮衛華: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加強產業和就業幫扶,提升消費幫扶助農增收行動實效”。

消費幫扶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經過多年實踐,錢大媽形成了“產品帶動產業、產業帶動幫扶”的可持續發展助農模式,幫助了許多農特產品走出村寨、跨越山海、融入市場。

這些年,錢大媽走過廣東、貴州、福建、江西、陝西、甘肅、黑龍江、西藏、新疆等等區域。截至2024年末,通過訂單模式帶動農戶約3000戶,平均每戶每年增收超過2萬元,2024年全年消費幫扶金額超19億元。

比如在貴州,錢大媽直奔種養殖基地,從源頭挖掘好貨。2023年6月,在粵黔兩地政府支持下,採購團隊深入貴州,與康盛達、聖奇銳農等基地達成合作,共建五穀蛋、龍裡黃瓜示範基地。

通過長期定點採購,幫助當地農戶穩定增收,並通過多維度的品牌打造及宣傳,令五穀蛋在錢大媽門店大受歡迎。2024年,廣州市場每5枚雞蛋就有1枚來自貴州,錢大媽貴州五穀蛋的銷售額超1.9億元,成功解決了貴州雞蛋“出山難”的問題。

今年,我們繼續發揮着蔬菜產業鏈“鏈主”的作用,分別建設了深圳豆芽標準種植示範基地、馬爾康市白灣海椒標準種植示範基地、漳州杏鮑菇標準種植示範基地等項目,通過以訂單採購方式,倒逼生產端提高品質與標準,形成穩定的產銷對接關係。農戶只管種、不憂賣,品牌力的提升,提高了產業競爭力,帶動當地共走富裕路,大力促進了鄉村的產業振興。

《新粵商》:下一步,錢大媽還將如何探索中國農產品品牌化發展的新模式和有效路徑,助力廣東“百千萬工程”,推進鄉村振興?

馮衛華:12年來,錢大媽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全國。錢大媽將繼續以產業爲引領,擴大幫扶版圖,不斷優化供應鏈,加強品牌打造,提升農產品價值,助力更多優質農產品走向全國,爲鄉村振興持續貢獻錢大媽的力量。

我們計劃在重慶、成都、武漢等城市,以及華東區域進一步發力,將大灣區的成功經驗複製到全國。還將進一步與全國各地農業企業合作,建立標準化的生產基地,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我們一貫以高標準的生產流程和嚴格的質量控制,確保產品的品質和供應能力。在打通上游優質農產品供應渠道的同時,錢大媽將不斷在下游加強品牌聲量,通過發揮上游供應商的優勢,打造自有品牌,爲農產品帶來更強的市場競爭力,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

統籌策劃:林曦

採訪撰文:魏彤、劉夏菲

視頻拍攝:肖航、張恆碩

視頻剪輯:章啓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