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稻葵:建議給外來打工者直接發15萬安家費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本站財經、本站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2025本站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於7月在北京舉辦,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智馭未來、應勢圖新”。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接受本站財經智庫專訪,探討了當下經濟熱點問題。

樂觀看待中美博弈新局

“特朗普已黔驢技窮”

清華教授李稻葵樂觀看待中美博弈: 特朗普只是嘴上叫得很兇!(來源:C位觀察)

對於下半年中美博弈的走勢,李稻葵比較樂觀,他認爲,當前中美博弈,性質與2018年截然不同。“2018年不摸門兒,坦率地講,我們那個時候總是有一點看不清,不知道這個黔驢到底有多少技能。現在知道了,它是黔驢技窮,它沒那兩下子,它不就是叫喚叫喚嘛。”李稻葵表示。

在李稻葵看來,事實上,中國手中握有不少反制籌碼,稀土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產品。經過多次交鋒,中國已找到與特朗普打交道的有效方式。

另外,李稻葵認爲,從更深層次來看,特朗普是一個相對理性的人——他關注全局,對物價、就業以及美國企業的發展狀況都十分在意。即便嘴上言辭激烈,內心卻清楚分寸。基於此,李稻葵認爲,對於當前的中美博弈局面,總體而言可以保持樂觀。

建議給外來打工者直接發15萬安家費

每年發1萬億長期國債專項用於外來務工人員市民化

清華教授李稻葵呼籲: 給外來打工者直接發15萬安家費(來源:C位觀察)

對於如何提振內需,李稻葵表示,可以進一步釋放中低收入羣體消費潛力,首先要搞清楚中低收入人羣是哪些人,主要包括兩類人:"半城市化"務工人員,即已進城工作、但未享受市民待遇的外來務工者;農村留守羣體,即未進城務工的農村老人與兒童,尤其是養老金水平極低的老年羣體。

李稻葵表示,對於滿足條件的進城務工者,比如外賣員,應賦予其城市身份,讓他們能在當地買車、爲子女辦理入學、申請保障性住房。“我們做過一個測算,大概一個人15萬。”李稻葵表示。

在李稻葵的設想中,考慮到地方政府資金壓力,可由國家每年安排1萬億元長期債借給地方政府,期限10-20年,專項用於外來務工人員市民化。他表示,據測算顯示,5-10年內,這些人羣帶來的消費增長和GDP增量,能通過稅收及經濟活動提升逐步償還成本。

此外,李稻葵認爲,對於那些進城務工者,若其父母和孩子仍在農村,也應給予適當補助。以農村60歲以上老人爲例,目前他們的退休養老金每月僅有222元,今年雖有增加(預計增加100到200元),但總體數額依然較小。李稻葵提議直接提高1000多元,將他們的養老金從每月222元提高到1300元。

他表示,倘若上述這兩件事能夠得以落實,對於提升我國消費水平,應當能夠迅速發揮積極作用。這不僅有助於改善中低收入人羣的生活質量,更能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建議將個稅起徵點最少提至8000元

45%最高邊際稅率該降了!

清華教授李稻葵呼籲: 將個稅起徵點最少提至8000元(來源:C位觀察)

對於個稅起徵點,李稻葵認爲可從多個方面着手優化:

首先,對於剛達到個稅繳納標準、月薪超過1萬且有正規收入來源的人羣,應適當提高個稅起徵點,比如從5000元提升至8000元。李稻葵表示,目前已有約1億人口繳納個人所得稅,考慮到多年來物價和生活費用的上漲,這一調整隻是一個基礎,還可以再進一步討論。

其次,李稻葵提議,針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需適當提高贍養老人、子女教育等專項附加扣除標準。如今,專項減免的種類和標準應更加明確併合理提升。例如,贍養老人需要承擔諸多費用,如老人看病、住院等開支;養育未成年孩子的教育成本更是高昂,這使得很多年輕家庭不敢生二胎、甚至不敢生育。因此,個稅專項附加扣除中的家計減除項目應進一步優化,以減輕這些家庭的經濟壓力。

再者,李稻葵認爲更需關注的是,45%的最高邊際稅率存在明顯不合理之處。從橫向對比看,投資資本所得稅稅率僅爲20%,企業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稅率也遠低於45%,而打工者卻面臨近乎全球最高(除北歐外)的邊際稅率。

此外,他還表示,45%的最高邊際稅率會削弱高端人才競爭力。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領域的科研機構和高校,在引進海外高端人才時,高稅負往往成爲阻礙——因爲這些人才薪資的個稅極易觸及最高邊際稅率,而高端人才恰恰是科技突破的關鍵,45%的最高邊際稅率既不利於人才留存,也與發展需求相悖。

有人認爲提高高工資收入人羣的稅率可以拉平收入差距,但在李稻葵看來,這種想法忽略了現實。他表示,真正發財的並非是靠拿工資的人羣,而是辦企業和搞投資的人。因此,個稅改革不能拍腦袋決策,而應迴歸常識,實事求是。

新能源汽車內卷真相:

地方政府爲爭增值稅過分注重生產

清華教授李稻葵戳破新能源汽車內卷真相:行業需有進有出(來源:C位觀察)

對於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內卷問題,李稻葵認爲,根源在於兩個核心機制的失衡,需通過制度調整打破困局。

第一個機制源於地方政府對生產環節的過度側重。李稻葵表示,許多地方政府過分注重生產環節,卻忽視了消費市場。這是因爲增值稅的徵收特點導致了這一現象,在企業生產過程中,增值稅隨之產生,且需在生產地繳納,其中一半歸地方政府所有。然而,這部分稅收並非流向購車者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而是歸生產地政府。基於理性的利益考量,各地政府都積極爭取這一稅收來源,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地方政府盲目擴大產能的衝動。畢竟,產能擴大意味着企業開工增加,增值稅收入也會隨之上升。

李稻葵認爲,要打破這一機制,需對新能源汽車行業增值稅的分配方式進行改革。他提議,未來,增值稅可實行新的分配方案:一半收入歸中央政府,另一半收入由銷售地和生產地共同分配。例如,增值稅其中50%收入歸中央政府,剩餘50%收入由生產地和銷售地政府分別按一定比例分配。這樣的調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地方政府盲目擴大產能的動機,使其更加註重消費市場的培育和本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個機制源於資本早期的博弈策略。李稻葵表示,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初期,資本大量涌入,投資者採取廣撒網的策略。比如,一些投資者認爲在四五個新企業中,總有一個能夠脫穎而出——只要有一個企業成功,其股票就會大幅上漲,投資者便能獲得豐厚回報。因此,很多投資者選擇同時投資多個企業,讓它們在市場中相互競爭、內卷。最終,成功的企業被投資者收入囊中,實現資本增值。這種簡單的資本博弈機制加劇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內卷程度。

李稻葵表示,要根治新能源汽車行業內卷,還需建立“有進有出”的動態平衡機制。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但行業內卻是“有進無出”,即企業都不願意主動退出,只能在市場中苦苦支撐,導致產能進一步膨脹。在李稻葵看來,爲了改變這一現狀,應實行“有進有出”的政策:對於想要擴大產能的企業,需繳納一定的生產線擴大費用,這筆費用將用於補償那些願意退出行業的企業。通過這種方式,實現行業的動態調整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使整個行業重新煥發活力。李稻葵表示,實際上,這種做法在鋼鐵行業已經有過成功實踐,通過有價轉讓過剩產能,有效推動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35歲打工人困局如何解?清華教授李稻葵喊話:國家出錢培訓(來源:C位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