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分紅保單掀熱潮 臺新人壽85%分紅比例與保戶同行

●分紅保單翻紅的契機

張銘修回顧,分紅保單並不是新商品,早在2004年就已有多家保險公司推出,並曾掀起市場熱潮。然而2008年金融海嘯後,投資報酬下滑,紅利分派縮水,引發客訴,業者紛紛退場,最後只剩少數壽險公司持續經營。

「這幾年環境不一樣了」他指出,市場利率、匯率波動、人口結構改變,加上保戶對長期穩健回饋的商品需求上升,使得分紅保單的價值再次被看見。這類商品既能提供基本保險保障,又讓保戶參與分紅帳戶的經營成果,同時滿足了保戶的保險保障與長期價值回饋雙重需求。數據也印證這股熱度,據報導,2024年分紅保單新契約保費接近1,000億元,佔整體新契約比重約12%;2025年更可望突破1,500億元,顯示這類商品已是壽險公司的核心商品線之一。

●分紅vs.利變:兩種回饋邏輯

談到分紅保單,市場經常與利變型商品比較。張銘修認爲,兩者在商品設計、保障內容上差異不大,真正的不同在於「回饋方式」。

他解釋,分紅保單的非保證利益來自「分紅帳戶」的經營成果,由專業團隊依「可持續性、可負擔性、平穩性」等原則進行紅利分配,且依法須將至少七成可分配盈餘回饋保戶。簡單的說,分紅保單就是讓保戶參與分紅帳戶的長期績效,紅利雖隨分紅帳戶表現變動,但保戶至少能分享七成盈餘。

至於利變型商品,則是在固定的預定利率之外,透過「宣告利率」的調整提供增值回饋分享金。當宣告利率高於預定利率時,保戶就能獲得額外回饋;而宣告利率依平穩機制,儘量可趨於平穩,避免因短期波動,造成過度起伏。「利變保單的宣告利率平穩機制設計,更像是在穩健的基礎上,回饋保戶額外的利差」張銘修補充道。

●戰國時代的競爭

「我們在短時間內完成臺幣與美元、躉繳與期繳,涵蓋累積型與還本型的完整佈局」。張銘修說,這讓通路推廣分紅保單更有彈性,也能因應不同族羣需求。

●85%優質分紅:與保戶共榮的設計

這些商品最受矚目的亮點,是臺新人壽提供業界優質的分紅比例–85%。談到這樣的設計初衷,張銘修的回答很直接:「這不只是數字,而是一種回饋給保戶的設計思維」。

他解釋,這意味着保戶在享有85%的分紅帳戶的可分配盈餘前提下,公司才能分得15%的可分配盈餘。「真正與保戶站在同一陣線,從保戶的利益來思考,才能促使臺新人壽更專業、更謹慎,因唯有穩定創造分紅帳戶經營績效,才能與保戶共享長期利益」。

支撐這個比例的底氣,源於2021年加入臺新金控(現爲臺新新光金控)後,臺新人壽連續五年的獲利,及穩健的資產配置、投資策略與匯兌避險。更重要的是,公司依規設立獨立區隔帳戶,獨立管理與覈算,確保紅利帳戶的經營績效不會受到其他區隔資產或帳戶的影響。

「對保戶來說,這代表臺新人壽秉持認真精神,積極創造分紅帳戶績效,並將85%的可分配盈餘分享給保戶,真正與保戶同行」他補充道。

●IFRS 17/ICS下的新策略

2026年即將上路的IFRS 17與ICS制度。這意味着更透明的財報揭露與更具挑戰的資本管理,商品設計必須兼顧滿足保戶需求與資產負債管理的要求。張銘修表示,臺新人壽的商品應對策略明確:

1.持續精進分紅與利變型保單,提供保戶保險保障與長期價值回饋。

2.拓展投資型商品,給保戶更多的選擇,協助完整財務規劃。

3.深耕傳統保障型商品,建立人生不同階段的安全網,減輕家庭財務衝擊。

「新制度上路後,壽險公司的經營挑戰會更大,但我們希望在制度轉換下,保戶仍能獲得多元、實用、有價值的選擇」。回顧這幾年的市場變化,張銘修表示:「壽險經營的挑戰不會停止,但我們唯一不變的核心,就是維護保戶的權益併兼顧公司的財務穩健,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保戶才能安心,壽險公司才能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