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博明 32歲辭華爾街日報記者、投身海軍陸戰隊

圖文/鏡週刊

在美國利益至上的原則下,臺積電含淚赴亞利桑那設廠,川普叫罵澤倫斯基,美方終止對烏電力援助後,擬停止軍援烏克蘭。川普2.0時代,誰能確保臺灣不被交易?在川普眼中,除了臺積電,臺灣還有什麼價值?

曾任《路透社》《華爾街日報》駐中國記者、後來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前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在川普1.0時代被視爲白宮中國通,對中共立場向來強硬,遭中國政府宣佈對他和親屬實施「制裁」。他近日來臺受訪時直言,臺灣應做好獨自作戰的準備,也要準備與美日盟友協同作戰。

2005年12月15日,32歲的博明(Matt Pottinger)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他的新聞生涯告別作〈Mightier Than the Pen〉(比筆桿更強悍),作者欄如此介紹:「博明先生是《華爾街日報》駐中國記者,他明天將被任命爲少尉。過去3個月來,他在維吉尼亞州匡提科的候補軍官學校受訓。截至12月初,他的3英里(約4.83公里)跑步成績是18分15秒。」

▲博明曾任外媒駐中國特派員,從軍後亦持續筆耕。圖爲他日前來臺出席《沸騰的護城河》新書發表會。

投筆從戎 戰況不佳時最該爲國效力

投筆從戎,並不只是一時熱血。博明當時寫道:「當人們問我爲何最近離開《華爾街日報》加入海軍陸戰隊時,我通常給出一個簡短的答案:我覺得是時候不再只是報導事件,而是更直接地參與其中。但這並不是全部的答案,而我走到這一步的過程,也並非一條直線。」

▲2月21日,博明(前左2)出席《沸騰的護城河》中譯版新書座談,美國退役海軍少將蒙哥馬利(前左1)也出席座談。

20年後的此刻,他以前白宮副國安顧問身分來到臺北,帶來新作《沸騰的護城河:保衛臺灣的緊迫行動》。他受訪時回顧參軍背後多重歷史脈絡:2001年,他加入《華爾街日報》,同年911事件爆發,被挾持的民航機撞向世貿中心與五角大廈;2002年,博明曾一起合作的同事、《華爾街日報》特派員丹尼爾.珀爾(Daniel Pearl),在巴基斯坦遭伊斯蘭武裝分子綁架、慘遭斬首。2004年,博明奉派採訪南亞海嘯,撰寫美軍救援行動,他發現,指揮官是一名海軍陸戰隊員;同年,美軍在伊拉克的費盧傑戰役(Battle of Fallujah)打得慘烈,「這是一場極艱難的戰鬥,我深信美國遭受重創,我們需全員投入,努力挽回局勢,將自己從泥沼中解救出來。」「當時美軍在伊拉克情勢並不順利,若我有機會爲國效力,那麼,最該做出決定的時刻,就是戰況不佳的時刻。」

更多鏡週刊報導【筆桿與槍桿2】蔡正元假訊息批「來騙錢的臺灣女婿」 博明回擊:某些臺灣政客正奔向共產中國【筆桿與槍桿3】赴中採訪遭刑事拘留 博明撕爛筆記衝馬桶:我不能讓警察看到我訪過的人名【筆桿與槍桿4】美烏撕破臉 博明:臺積電赴美對臺灣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