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錯過短線漲幅」也不要賠光…但此投資心理反被酸狹隘

今年以來臺股經常上下震盪。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股震盪之際,一名網友在PTT發文探討「損失厭惡理論」,分享自己近期減碼甚至空手的原因。他以心理學舉例說明,當人面對損失風險時,往往寧願放棄潛在獲利,只爲避免更大的心理痛苦,認爲這纔是多數人在市場中真正恐懼的事。該文引來許多網友贊同「寧願錯過也不願賠錢」的心態,但也有人質疑該理論用於實務操作是否過於偏頗,甚至有人直指這是「拿心理偏誤當聖經」。

原PO指出,臺積電近日受關稅議題牽動,若結果利多,頂多漲7%,但若利空,恐回測季線甚至崩盤,他反問:「爲了多賺7%,你願意冒跌8%甚至更多的風險嗎?」並認爲這正呼應了損失厭惡理論的核心──人對損失的痛苦遠高於對獲利的滿足。他強調自己並非預測多空,而是基於自身承受力做出風控選擇,「寧願錯過短線漲幅,也不想一次賠光」。

對此,不少網友給予正面迴應,認爲「投資不是看對錯,而是活得久」、「你清倉不是沒信心,是懂得控制風險」、「心理帳戶平衡比報酬更重要」。也有人舉出自身經驗支持,「罰單1萬都想補回來,結果多賠4萬」、「賠錢是生理疼痛,少賺是心理扭曲」,強調人性確實不理性。而另一派網友則指出原PO對損失厭惡理論的理解過於狹隘,「那是行爲經濟學用來揭示非理性的,不是建議拿來操作」、「講得好像反應慢就是正常似的」。

此外,討論也延伸至臺股現況與投資策略,有人認爲「融資低、空手多,反而容易上漲」、「今天十個有九個看空,是否反而是機會?」也有人補充「理論只是解釋行爲,市場最終還是機率與資金決定」、「你舉的例子是期望值相等,但現實很難那麼剛好」。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