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這個炒菜習慣會讓家人慢慢骨質疏鬆
一說到骨質疏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補鈣,雖然鈣對於預防骨質疏鬆確實有益,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家裡的一個烹調習慣也會讓全家人骨質疏鬆——炒菜喜歡多放鹽!
骨質疏鬆危害有多大?
骨質疏鬆症,說直白點就是“骨頭變鬆”了。
我們的骨頭外面是一層堅硬的殼,包裹着裡面的骨小樑(一種海綿狀的骨組織)。健康骨骼的內部結構類似海綿,除了支持身體和保護重要器官之外,骨頭還儲存鈣等礦物質。
在骨頭的代謝過程中,每天都有一定量的骨組織被溶解吸收,又有相當數量的骨組織生成,兩者的平衡維持骨的穩定。一旦骨頭的生成小於其溶解吸收,骨頭組織就會慢慢變細、變稀甚至斷裂,造成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是一種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中老年女性骨質疏鬆問題尤爲嚴重。
骨質流失通常悄悄地發生,沒有明顯症狀。但隨着骨質疏鬆的加重,會有背部疼痛、駝背、變矮等症狀,還很容易發生跌倒、骨折,骨質疏鬆導致的跌倒和骨折,對老年人來說是個很致命的問題。
高鹽增加骨質疏鬆風險
美食裡總少不了鹽,不少人也習慣在炒菜時多放兩勺鹽。
不過,鹽吃多了要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在排出的同時還會把一部分的鈣給帶出來,有增加骨量丟失的風險。
攝入過量的鹽意味着會帶走更多的鈣。如果需要排出的鈉太多,鈣又不夠用了,就只能從骨骼中“搶”。久而久之就會造成鈣流失,就會增加骨質疏鬆風險。
現實情況是,我國居民鈣的攝入量就存在很大不足,如果鹽再吃多了,對骨質疏鬆只會雪上加霜。
健康中國行動、《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等都推薦我們每人每天鹽的攝入量應不超過5克。然而,我們吃的鹽確實偏多,大約是健康推薦量的兩倍,少吃鹽依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如何少吃鹽?
中國居民鈉攝入約 80% 來自家庭廚房,包括烹飪時放入的鹽、調味品以及鹹菜。日常生活中,如何減少鹽的攝入呢?建議從幾個方面做起:
1.用限鹽罐或限鹽勺。日常做飯菜時可以使用限鹽罐和限鹽勺來提示自己用了多少鹽,精準地控制用鹽量。
2.巧用烹飪技巧減少用鹽。平時烹調食物時不用或者少用鹽、醬油或魚露等含鹽的調味料,等到食物快出鍋再加鹽調味,這樣吃起來會有鹹的味道。
3.利用食物本身味道來豐富口味。一些食物天然的味道也能讓菜餚的口味變得更好,做某些菜時可以放醋、檸檬汁或者辣椒來替代鹽的鹹味,既滿足口味需要,也能減少鹽攝入。
4.限制鹹味零食和快餐,當心“隱形鹽”。很多兒童/成人零食,快餐含鈉量都很高,如薯片,一些漢堡包和披薩。此外,豆瓣醬、辣醬、榨菜、酸泡菜、醬黃瓜、黃醬、大醬、腐乳、鹹鴨蛋等食物中的隱形鹽也不容忽視,儘量少吃或者不吃。
5.看營養標籤,選擇含鈉較低的食品。購買包裝食品時,注意看營養標籤,主要看鈉的含量,優先選擇鈉含量低的食品。
6.購買食鹽時,可選擇低鈉鹽。普通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低鈉鹽含有70%左右的氯化鈉和30%左右的氯化鉀,如果你選擇攝入等同重量的低鈉鹽,無形中你就減少了30%左右的鈉離子攝入。至於市場上什麼竹鹽、雪花鹽等一些高端鹽,它們可都是鹽,多吃沒有什麼好處。
7.不鹹≠不含鹽。如話梅、番茄醬、麪包、夾心餅乾等食品,吃起來感覺好像不鹹,但是也有不少“隱藏鈉”,相當於過多攝入了“鹽”,也要注意少吃。
來源:科普中國、健康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