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縣 天祿堂化身幼園 紮根客家文化
新竹縣新埔鎮「天祿堂」三合院是駐奧地利大使劉玄詠在新埔鎮的老家,目前由大使的胞姊劉鳳英經營幼兒園。(新竹縣府提供/邱立雅竹縣傳真)
新竹縣子弟、駐奧地利大使劉玄詠在新埔鎮的老家「天祿堂」,完工於1913年,目前由大使的胞姊劉鳳英經營幼兒園,成功活化這座百年三合院老屋。幼兒園內仍保存傳統農具、老井,課程設計安排融合客莊農家四季更迭,讓客家文化從小紮根。
天祿堂建物爲標準的金包銀形式,牆壁至今仍是土牆,室內外空間佔地約290坪,全園共有60名小朋友,每間教室坐落於正廳左右兩側的橫屋,一入大門兩側是園所的小型文物館,保存多年傳統農具、老井。
客家宅院存在許多小巧思,園長劉鳳英舉例,爲了防止老鼠進廂房穀倉偷吃,老宅門框旁的牆腳有留貓洞,方便貓進出捕捉老鼠。建築物外部還設有鳥踏,讓麻雀等鳥兒可以避雨休息。
三合院在1989年親人陸續遷出後,劉鳳英一肩扛起管理重責,慢慢整理老屋,轉型作爲幼兒園空間。3年前幼兒園加入準公共化後,申請專業輔導老師,協助安排課程融入客家文化。
劉鳳英表示「秋天賞柿子、冬天煮湯圓」,課程融入客莊農村四季變化,帶着小朋友從春夏秋冬瞭解客莊生活、季節農產,像是秋天代表柿子成熟的季節,冬天用石磨磨米搓湯圓,再用三合院的大竈煮湯圓吃。幼兒園更跨鄉鎮與關西鎮的社區合作,引入社區客語教師資源青銀共學,陪伴小朋友們練習客家話。
對於這座百年曆史的三合院,劉鳳英從未想過要申請歷史建築,因爲這棟房子已有着真正意義上的活化,而非修繕後開放導覽的保存,「真正的活化就是實際管理、實際利用,有人在空間內穿梭。」劉鳳英說,許多三合院年久失修會採用加蓋方式處理,但天祿堂的修繕一定找來老師傅,儘量修舊如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