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精打「水算盤」旱地也能變良田

精打「水算盤」定出高效益——寧夏銀川市水權改革促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大陸央視)

大陸央媒《光明日報 》10日報導,眼下,焦渴的寧夏青銅峽銀北灌區,農作物正迎來淌水關鍵期。在銀川市興慶區通貴鄉通北村玉米地裡,隨着支渠取水口的測控一體化閘門緩緩開啓,黃河水歡快地奔向田間,穿過黑色滴管,注向玉米苗根部。

「現在淌水比以前省心多咧!」渠邊,水管員馬雲威就着田埂稱:「以前淌水沒個數,動不動就淹灘漫路。自從水權改革後,水指標確權到渠系、田塊,啥時間淌、淌多少,都測算好了,一滴水不浪費!」

地處西北內陸乾旱區的銀川,水資源嚴重短缺,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依靠過境黃河水和地下水。如何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水?銀川市通過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耗、再生水深度開源,藉助用水權確權、定價、收儲、交易和抵質押等市場化推力,把水資源變水資產,讓每一滴水的價值得到最大化展現。

「閘門已關,原定用水量90萬立方米,實際用水量86萬立方米,節水4萬立方米!」銀川市賀蘭縣立崗鎮通義村,隨着通義渠灌域一萬多畝水稻第二茬水全部灌完,該支渠負責人劉立新隨即打電話給乾渠管理所覈定用水量。

農田灌溉,也要定量?「不是以前的『大鍋水』『糊塗賬』了!」劉立新感慨。

「天塹分流引作渠,一方擅利溉膏腴。」在寧夏,兩千多年的引黃灌溉造就了「塞上江南」富饒景象。進入新時代,面對水資源趨緊形勢,如何破解「水困」,讓黃河水繼續潤澤兩岸?

農業作爲銀川市的絕對用水大戶,是節水挖潛的主戰場。「確權是先決條件,我們根據農業灌溉面積、作物類型、灌溉條件等,在試算需水總量基礎上不斷修正,應確盡確。」銀川市水務局水資源科科長張志浩說,2022年,銀川市共覈定農業確權灌溉面積243.93萬畝,頒發農業用水權證280個,覈定確權水量11.645億立方米。

摸清了家底,銀川市綜合考慮曾經的水利協會用水管理粗放、水資源利用效率低等情況,登出158個用水協會,統一成立36家灌溉服務公司/合作社,全面執行新批覆的終端水價,實行水費「收支兩條線」。

賀蘭縣立崗鎮,爲落實用水權改革和水價綜合改革,成立了寧夏立水源智慧節水科技有限公司。「我們把水權直接分配到每個用水戶戶頭,用水戶、行政村和水務公司之間簽訂三級水權代管協定,用多少水、節多少水、如何交易,我們統一管理。」該公司負責人王香玲說。

從「想用多少就用多少」變成「分配多少用多少」,從以地定水到以水定地,農業灌溉「精打細算」帶來水指標年年有餘。

「以前大水漫灌、晝灌夜不灌,多少水白白排到溝裡了。現在每條支渠專人專崗服務,水管員直接把水送到田間地頭,再也不是想啥時候灌就啥時候灌、想灌多少就灌多少,搶水罵仗的也沒有了。」王香玲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