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首次發佈全域生態資源本底調查報告
3月14日,記者從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獲悉,《寧夏生態資源本底狀況調查報告》於近日正式發佈。這是全國首個完成全域生態資源本底調查併發布的省級調查報告。報告聚焦寧夏生態資源狀況,以生態保護修復需求爲導向,以自然資源數據爲基底,構建生態資源分類方法,形成體現寧夏特色的生態資源本底數據庫和指標體系,爲呵護好寧夏“一河三山”改革發展基準線提供堅實有力的基礎支撐。
“調查報告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態資源分類體系。”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寧夏自然資源部門立足全區地理格局、功能、位置等生態特點,充分發揮自然資源數據優勢,建立“土地利用現狀-生態要素特徵-功能服務屬性”三維映射關係圖譜,構建起農田、森林、草原、溼地、水域、沙漠、荒漠、城鎮、鄉村9個一級類、45個二級類的分類體系,摸清各類生態資源的數量、質量、保護修復等生態資源現狀,全面掌握全區生態資源稟賦狀況。
爲構建起要素齊全的生態資源本底數據庫,寧夏自然資源部門先後收集到42類、3.5TB數據,完成座標轉換、文本數據矢量化、格式整理等工作,形成寧夏生態資源本底調查數據清單。同時,依託空間信息技術建成涵蓋基底層、資源層、受損層、管理層、生境層的立體數據庫,實現全區生態資源本底數據成果集成管理、動態入庫,並對生態資源進行動態、定量、空間化靈活組裝分析,確保能夠分區分類展示全區生態資源狀況。
寧夏還圍繞數量、質量、受損、服務、格局、保護與修復狀況6個方面構建56項指標的“生態資源體檢表”,通過分區分類統計生態資源的基本情況、變化量,分析空間分佈、變化趨勢等特徵,開展生態資源診斷性評價。在宏觀層面,圍繞“一河三山”分析生態現狀,總結區域生態保護成效,梳理生態保護存在問題,爲生態修復提供精準靶向;在微觀層面,則以縣區和生態分區爲單元,聚焦生態修復項目區,建立生態資源臺賬,構建評價指標,掌握生態修復成效。
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寧夏將持續開展生態資源本底監測,全面掌握區域生態狀況及變化趨勢,拓寬生態資源數據成果共享渠道,推進生態資源調查成果數據服務。同時,將生態資源本底監測納入部省合作項目,聯合組建專家智庫開展課題研究,進一步完善分類體系、制定技術標準,形成一套可複製、能推廣的生態資源本底“調查-建庫-分析評價-應用”的寧夏經驗。(記者 張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