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精繪綠色畫卷
初秋的賀蘭山東麓,清風拂過,草木蔥蘢——曾經溝壑縱橫、裸岩外露的礦坑,如今已被綠色覆蓋。
8月12日一早,銀川市西夏區同陽新村黨支部書記鐵克勤站在村口,眺望輪廓清晰的賀蘭山,深深吸了幾口氣。前些年,村子還常被煤塵籠罩。如今,這樣通透的晴天,對他來說已是尋常景緻。
“我們追求的不是冷冰冰的指標,而是羣衆窗臺上的陽光、飯碗裡的安全、散步時的清風。”
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一以貫之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戰。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24年中央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覈結果,寧夏再度躋身優秀行列,創下“三連優”的亮眼成績。這份成績單的背後,是一個西北省份奮力破解“先天生態脆弱”與“後天發展壓力”雙重難題的不懈歷程。
破題:於“先天不足”中探尋新路
三面環沙,寧夏生態本底薄弱、系統脆弱,是尚未根本扭轉的區情。
水生態的治理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前些年的羅家河,簡直是周邊羣衆的‘心頭堵’。”青銅峽市河長辦工作人員嚴濤回憶起來,仍不住搖頭,“河西岸,養殖場污水、沿岸居民生活污水肆意排放,排污口一度多達40個,嚴重影響沿河羣衆的生活環境。”
作爲黃河左岸一級支流,羅家河是青銅峽市主要的入黃主幹排水溝之一,其生態狀況至關重要。它不僅要爲4個鎮、12個行政村的8.1萬畝農田承擔排澇任務,還承接2座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排放。治理好這條河,對區域生態改善意義重大,成了嚴濤和同事們全力攻克的難題。
3年來,寧夏以自我革新的魄力推進污染防治,將四大標誌性戰役細化爲上百項具體任務。向羅家河這樣的“毛細血管”精準發力:修人工溼地、疏河道、治岸坡、落實河長制……持續攻堅下,黃河干流寧夏段連續8年以Ⅱ類水質出境,地表水優良比例穩定在95%。
一系列數據直觀見證了寧夏生態的蛻變:地級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連續10年超80%,細顆粒物濃度控制在30.6微克/立方米;劣V類水體、河湖“四亂”問題和城市黑臭水體動態清零。寧夏還建立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在全國第一批公開省級“三線一單”成果,實現22個工業產業園區規劃環評全覆蓋。在固原市,曾因過度放牧而退化的草原,如今生態質量指數(EQI)實現近3年首次增長,紅外相機還捕捉到豹貓、赤狐等“稀客”的身影。
解題:以 “系統思維” 啃下硬骨頭
“三連優”絕非易事。
2023年、2024年春季,寧夏相繼遭遇20多次沙塵天氣,PM_10濃度一度突破500微克/立方米。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應急指揮調度屏幕上的數據實時更新,多個督查組直奔建築工地、煤場;各地縣區、各相關部門和企業紛紛行動起來,聯動實施精細化管控……正是憑藉這般全力以赴,讓兩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仍穩定在80%及以上。
面對挑戰,寧夏給出的解法是“系統治理+精準施策”。
大氣治理從單點治理向綜合防控轉變,防治範圍拓展至涵蓋工業、燃煤、移動源、面源等多領域污染治理及區域聯防聯控;水污染防治從整治幹流支流,升級爲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全流域保護修復;土壤治理從基礎防控邁向深入治理。
生態監管從單純的監管保護邁向系統修復;綠色發展從引導邁向政策與市場協同發力,通過降污減排,爲重大項目建設騰出環境容量,以市場手段推動經濟與生態協同發展。
這樣的治理智慧,已在全域落地。
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在綠色轉型發展中收穫了紅利。“這些年,企業逐年逐工段實施超低排放改造項目,還藉助新能源技術裝備,實現工業固廢的循環利用,構建起企業內部循環經濟生態。”寧夏建龍特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自去年8月起,企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跨越,90%的用電量來自內部餘熱餘壓綜合利用,電費從每年4000萬元銳減至1000萬元。“綠色低碳不僅革新了生產方式,更拓寬了企業發展道路。”
制度護航,綠色發展。寧夏牢記囑託,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爲引領,立足“一河三山”生態座標、“一帶三區”總體佈局,高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實施生態優先戰略,出臺生態文明建設“1+4”系列文件,修訂頒佈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規,制定火電水泥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等地方標準,搭建起保護生態環境政策法規的“四樑八柱”,紮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寧夏實踐。
成績:讓 “綠色答卷” 飽含民生溫度
涇源縣新民鄉,農民馬麗麗站在家門口就能望見鬱鬱蔥蔥的燕家山。她在山上的赤松茸種植基地務工,“我的工資按天結算,每月能爲家裡穩定增收2700多元。”馬麗麗笑着說。
如今充滿生機的燕家山,往昔卻是另一番模樣。由於長期遭受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侵襲,加上此前人類活動的過度干擾,燕家山一度傷痕累累。2022年3月,燕家山生態修復項目啓動,這是寧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有效嘗試。歷經3年攻堅,這裡不僅生態好轉,爲當地羣衆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更成爲寧夏生態修復治理的典型案例。
生態修復的成效不只於自然生態的恢復,還延伸至產業發展的賦能。寧夏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巧妙轉化爲產業發展的“綠色通行證”。
8月,幾場雨過後,銀川市西夏區的張騫郡葡萄酒產業生態修復示範區,雨洪調蓄池清波盈盈,草木蔥蘢間,兩處廢棄礦坑借賀蘭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工程重煥生機。這一蛻變的背後,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引導作用至關重要。“作爲重點管控單元,葡萄酒產業生態修復示範區的建設中,我們將分區管控成果與產業准入清單深度銜接,生態環境部門聯動區內外評估力量,立足生態修復與葡萄酒產業融合視角,系統論證產業生態價值,通過差異化環境准入機制,爲項目落地明確路徑,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東輝說。
生態價值的有效轉換,還讓越來越多的企業享受到排污權交易、綠色信貸等政策紅利。2024年,寧夏富楊食品有限公司購置了5.187噸二氧化硫、2.004噸氮氧化物和1.349噸氨氮排污權指標,這些指標全部用於公司乳粉及乳製品加工項目和技改項目,在合規框架內擴產增效。截至目前,寧夏累計完成排污權交易829筆、總金額6651萬元,企業實現抵押貸款31筆、授信金額5.7億元;38家重點排放單位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累計成交量3088.38萬噸、金額21.8億元。
站在新起點,寧夏環保人又立下新目標:不僅要鞏固“三連優”成果,更要讓生態美成爲百姓幸福指數的“加分項”。(記者 李 錦 張 濤 實習生 王雨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