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形象後繼有人,於和偉已接班唐國強,和古月比你更喜歡哪一個

這些年,我們看過太多“偉人戲”,形形色色的演員,演出了風格迥異的毛主席形象,對這些演員塑造的主席形象,觀衆總是有些“挑剔”。

有人盯着演員的五官較勁:“這額頭沒那股子棱,不像!”有人揪着口音唸叨:“湖南話裡得帶點尾音,這口音太正了!”

不是觀衆們沒事找事,而是大家都希望都在熒幕上看到一個足夠還原的偉人形象來抒發敬仰。

這不,於和偉在新劇《偉大的長征》中,他扮演的偉人形象同樣引發熱切討論。

那麼比起唐國強、古月等扮演毛主席的知名老前輩,於和偉是如何詮釋偉人形象的呢?有唐、古珠玉在前,於和偉能接得過扮演偉人的班嗎?

1、偉人形象該如何塑造——唐國強的經驗

常看歷史劇的朋友最能接受的熒幕毛主席形象,可能就要在唐國強、古月二人中選一個了。

唐國強氣質中正平和、堂皇大氣,非常貼合毛主席的人物氣場和特點。

古月雖無唐國強那樣的強大氣場,但作爲特型演員的他卻擁有和毛主席高度相似的容貌。這二者都多次扮演毛主席,成了幾乎所有人心裡的最經典的毛主席熒幕形象。

不過其實在扮演偉人這條路上,他們也並不是一觸即通的。二十年前,影視劇《長征》開拍,唐國強當時被選爲主演出演毛主席。

但他自己卻心裡沒底,試鏡時他總是對着鏡子看自己發福的臉,感覺自己不像長征路上清瘦幹練的毛主席。

湖南方言裡特有的語調,更是讓他這個門外漢摸不着頭腦。正在他打起退堂鼓時,一次翻資料時看到的一張老照片卻讓他開了竅。

照片裡的雪山上,偉人裹着褪色的軍大衣,在跟戰士們說笑。就是這張照片,讓唐國強醍醐灌頂——扮演偉人不該只是演“人”,更要演出“神”。

從此片場的唐國強變了個人,不再執着於表象,而是在扮演過程中更深度挖掘偉人的“神”。

拍《開國大典》時,他爲了演好宣佈新中國成立的瞬間,在化妝間對着鏡子反覆調整嘴角弧度,從早上七點到次日凌晨兩點,化妝棉擦得臉都發紅。

拍《延安頌》時,他跟着老區農民學劈柴,掌心磨出的血泡破了又結痂。正是憑藉着對神態、氣質的揣摩,唐國強扮演的毛主席成了無數人心中的經典。

2、“像”才最容易“不像”——古月的扮演經驗

這種“死磕”的精神成就了唐國強,而在古月身上,它體現得更近乎偏執。這位被稱爲“最像偉人”的特型演員,剛接觸特型演員行業時卻總無法融入形象之中。

因爲外表過於相似,古月心中帶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他總擔心自己頂着這樣的形象,卻不能很好地詮釋出主席立體豐滿的人物高光。

爲了能更好地體會到毛主席舉手投足間的風采,他把偉人的照片貼滿房間,平時連刷牙時,他都要對着鏡子比劃模仿照片。

爲了還原偉人吸菸時的神態,他每天抽半包旱菸,後來被導演勒令戒菸,他就含着筷子練夾煙的手勢。

有次在片場,因爲過於相像,主席的女兒李敏看見他下意識喊了一聲“爸爸”。那一刻,古月終於明白,觀衆要的不是“複製粘貼”,而是能讓他們看見最敬愛的人影子的溫度。

從這以後,古月也完成了自己對於毛主席熒幕形象的詮釋和理解,這也讓他成爲了熒幕上那個最像毛主席的“毛主席”。

3、新的毛主席形象——於和偉的理解

於和偉接拍《偉大的長征》時,業內很多人捏把汗。畢竟他演的陳獨秀太深入人心——歪叼着菸捲,一個離經叛道又自由的文人。

但當他在新劇中梳起油頭,把中山裝的領釦系得嚴嚴實實時,連最挑剔的觀衆都發出稱讚。

從長相上,於和偉和毛主席可以說完全判若兩人。但在於和偉的潛心鑽研下,他走出了一條不同於幾位老前輩的偉人扮演之路。

爲了展現出中年毛主席的自信與沉靜,於和偉整日看着長征路上的圖片資料感受主席神韻。

爲了能復刻出毛主席細微的小動作,於和偉把走路擺臂幅度這樣微小的細節都練了無數次,而他最終呈現出來的,就是一位內斂但又自信的偉人形象。

雖然容貌並不相近,但那份才華膽略,那份舉手投足間的從容,確實就是大家心裡的中年毛主席。

現在新劇開播,於和偉顛覆了以往形象的毛主席扮相令人有些驚異。比起唐、古兩位前輩的扮相,不知道各位喜歡哪個更多一些呢?

4、演員像一面鏡子

現在再看這些演員,會發現他們像一面面棱鏡,折射出觀衆對歷史的複雜情感。

有人執着於“形似”,覺得古月的每一道皺紋都和歷史照片嚴絲合縫,有人推崇“神似”,認爲唐國強舉手投足間的沉穩纔是偉人的魂。

我爲於和偉的大膽突破與詮釋鼓掌,覺得他把中年偉人的疲憊與堅定演活了。

這種爭議恰恰說明,偉人在我們心裡從來不是靜止的畫像,而是鮮活的生命。就像故宮文物修復師所言,文物修復不是複製,是讓文物重新活在當下。

演偉人何嘗不是如此?演員們用各自的方式,讓那位帶着中國從黑夜中走出的人重新“活”了過來,其實那些關於“像不像”的爭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跟隨鏡頭去感悟熒幕形象背後的毛主席。

結語

下一次再聊起“誰演得最像”,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說法——哪個瞬間,讓你覺得他不是在演,而是在替我們說出心裡的話?

畢竟,豐碑從來不是獨一份,每個中國人對於毛主席這面精神旗幟也都有不同理解。

在我們每一次講述過去時,在我們每一次爲毛主席留下的期望努力時,他的形象就在每個人的心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