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發起”電池多核革命”
作者 | 周智宇
當行業還在爲“價格戰”內卷時,寧德時代用技術卡位。
4月21日,寧德時代在一場名爲“邊界覺醒”的Tech Day上,接連發布了多款重磅產品。驍遙雙核電池、鈉新電池、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三大創新產品的集中推出,從“性能極限突破”、“材料體系革命”和“化學體系協同創新”三個維度,宣告了這家動力電池巨頭對技術邊界的又一次突破。
這場科技日的關鍵詞,是“破界”。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在演講中反覆強調:“我們不希望被定義爲電池製造商,而要成爲新能源產業的開拓者。”
這句話背後,是這家企業對動力電池行業本質的重新認知:當行業從參數內卷轉向技術定義戰,唯有以創新重構產品價值維度,才能在價格廝殺的紅海中開闢結構性增長空間。
寧德時代意圖通過技術的確定性,精準卡位市場對多樣化場景需求,對抗不確定性。這場技術革命,也將爲它萬億市值的可持續性找到新的錨點。
突破
寧德時代此次發佈的三款產品,是其在技術縱深與廣度上的全面突破。
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以“12C峰值充電倍率”和800公里續航,重新定義了超充標準。其核心在於對磷酸鐵鋰體系的極致優化,通過超晶石墨負極、智能電解液、高孔隙隔膜等創新,實現5分鐘充至520公里,-10℃低溫下15分鐘可從5%補充至80% SOC。
技術上,寧德時代以磷酸鐵鋰體系突破超充與長續航的“不可能三角”,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的SOC精度達3%以內,且在虧電狀態下仍能輸出830kW功率。
至於補能體系,高煥表示,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對現在市面上所有充電樁都可以完美匹配。隨着接下來更多企業加入兆瓦充電領域,電池的支持度會更高。
如果說神行電池是單點突破,鈉新動力電池的規模化量產則是一場材料體系的革命。
作爲全球首款車規級量產鈉離子電池,它以-40℃環境下90%的可用電量、5C快充、175Wh/kg能量密度等參數,打破了行業對鈉電池“低溫短板”“壽命不足”的固有認知。更關鍵的是,鈉新電池的規模化應用,有望重塑動力電池的資源格局。
寧德時代披露的數據顯示,鈉電池的量產成本較鐵鋰低30%。若2025年鈉電滲透率達10%,可爲中國車企節省超200億元成本。
驍遙雙核電池是寧德時代對“化學體系邊界”的突破性探索。高煥在發佈會上發佈該電池前表示,接下來的10分鐘,可能會顛覆大家的認知。
事實也是如此。通過“雙核架構”與“自生成負極技術”的深度融合,寧德時代讓兩種不同化學成本的電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鈉、鐵、三元等不同材料體系的優勢進行“模塊化拼接”。電池性能不再是單一參數的比拼,而是場景需求的精準匹配。
自生成負極技術摒棄傳統石墨,讓鋰金屬直接沉積在集流體上,使體積能量密度提升60%。更重要的是,自生成負極通過原子層級的材料創新,減少了鋰枝晶的生長風險,從根本上降低了熱失控的概率。
而通過將電池包拆分爲兩個獨立能量區,驍遙雙核實現了五大功能模塊的協同:高壓雙核、低壓雙核、結構雙核、熱管理雙核、熱失控安全防護雙核。
這種設計邏輯顛覆了傳統電池的單一體系侷限,爲智能駕駛時代的高安全、高冗餘需求提供了底層支撐。配合全新升級的BMS智能管理系統,當駕駛過程中遇到動力系統問題急需切換備用動力時,該系統可以在兩個能量艙之間的毫秒級切換。
現場,寧德時代展示了鈉鐵雙核、鐵鐵雙核、三元鐵雙核以及雙三元雙核四種主要搭配。以鈉鐵雙核電池爲例,利用鈉新電池的低溫性能,一輛僅2.75米軸距的A級車,電池電量可以突破75度,續航超過700公里。
通過鈉鐵雙核電池可以看到,鈉的突破,讓電池應用場景被拓寬。寧德時代研發體系聯席總裁、21C研究院院長歐陽楚英表示,要實現能量自由,必須突破單一使用鋰的邊界。
高煥向華爾街見聞透露,在2026年就會有裝載雙核電池的車型開始量產,當然基於用戶需求不同,每一種雙核電池量產時間會有差異。
宏圖
動力電池行業,紅海競爭的論調從未停歇。鋰資源價格暴跌、價格戰硝煙瀰漫、產能過剩的陰影籠罩……但寧德時代的Tech Day給出了另一種敘事:紅海的盡頭,是創新的藍海。
過去四年供需關係的變化,讓動力電池行業似乎陷入一個瓶頸期。
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從2020年時起急劇上升,帶動了動力電池出貨量的大幅增長,也讓鋰價成爲“白色石油”,價格飆升。但更多動力電池玩家進入這個行業,鋰電池行業也出現供求失衡的狀況,鋰電池價格也在2022年達到高點後,進入下行期。
價格下降的同時,是性能的緩慢爬坡。以鋰電池爲例,磷酸鐵鋰能量密度從2021年時大約160Wh/kg提升至目前超200Wh/kg,三元鋰能量密度增速也呈現放緩的態勢。
去年,鋰電行業仍處於一個成本比拼、參數內卷的階段。動力電池廠商靠着能量密度、充電速度、循環壽命等引車企客戶。
按照行業預期,2025年鐵鋰產能偏緊,會讓市場有一定的改善空間,但在整體進一步漲價空間有限。
突破口仍在於技術革新。華泰證券分析師申建國認爲,2024年行業主旋律爲降本,市場由於思維慣性傾向於沿用成本比拼的分析框架,2025年行業主旋律開始向技術迭代傾斜,終端對於續航、快充、安全性等痛點需求仍未完全解決,新技術的需求剛性較爲強勁。
寧德時代也希望,通過重構行業邊界開闢新戰場。
過去,車企在單一化學體系下“戴着鐐銬跳舞”,即便洞察消費者需求,也難以在續航、成本、安全、低溫等維度同時滿足。寧德時代的“多核架構”與跨體系組合,將磷酸鐵鋰、三元鋰、鈉離子等不同體系的能量密度、快充能力與安全冗餘進行模塊化組合,爲智駕時代的車輛供能需求提供了“樂高式”的解決方案。
驍遙“雙三元”雙核電池的1500公里續航數據引發驚歎,但更值得玩味的是其背後的戰略野心:寧德時代正在將電池從“功能硬件”升級爲“場景解決方案”。
L3級時代的到來要求更穩定的能源供給,當電動重卡需要兼顧低溫啓動與長途續航,驍遙雙核的“多核架構”恰似爲未來出行場景量身定製的“操作系統”。這種從“標準化”到“個性化”的躍遷,讓動力電池的競爭維度從“參數比拼”升級爲“生態構建”。
對於寧德時代來說,驍遙雙核電池通過“雙核冗餘”設計,將爲高端智能駕駛提供更高標準的安全保障,在當前車企比拼高端智能駕駛的階段,打開動力電池單價下行週期中的結構性增長空間。
高煥也表示,隨着驍遙雙核電池推出,車企可以在同級別做到更好的續航,也能夠根據用戶的需求把車型做得更多元化,匹配不同的消費者需求和消費場景。從這個維度來說,這是真正實現以用戶價值爲中心的創新。
資源邊界決定成本優勢,架構邊界決定場景價值,技術邊界決定用戶體驗。萬億寧王,正用技術突破,爲自己築起 “三重護城河”。
動力電池行業的競爭,終將回歸到技術本質。寧德時代的破界行動,不僅是一場技術秀,更是一次產業邏輯的重構實驗。
在單價下行的週期中,唯有以創新打開增量空間的企業,才能在紅海中開闢出屬於自己的藍海。邊界之外,是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