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嶺:賴清德放風“過境秀”凸顯“棋子”本質
來源:環球時報
原定於近日舉行的賴清德“團結十講”之第五講“外交講”突然無限期延後,幾乎在同一時間段,臺灣《聯合報》爆料稱賴清德將於8月訪問中南美洲所謂“友邦”,並“過境”美國紐約與達拉斯。臺當局對此採取“不證實不否認”的模糊態度。這一前一後的安排,絕非偶然,而是民進黨當局在對外路線全面失衡後祭出的政治遮羞布,是臺當局試圖以“過境秀”包裝所謂“國際參與”的倉皇應對。
首先,“外交講”的消失暴露了民進黨當局所謂“外交”的真相。賴清德所謂“團結十講”的前四講雖空洞虛僞,卻還敢於粉墨登場,唯獨“外交講”,至今難產。原因何在?因爲民進黨當局在對外事務上的話語權已經完全旁落,所謂“外交成就”根本無從下筆。無論是“邦交國”數量逐年遞減,還是所謂“印太夥伴”名存實亡,都顯示其對外路線早已破產,連掩飾都愈發困難。這一次賴清德準備的“出訪行程”,迄今爲止並未確定,去哪個國家,如何“過境”美國都還沒有談妥,就通過新聞媒體放風探測民意走向。
即使能夠成行,也不過是臺方乞求,美方設計的一次“低調配合”演出。真正的重點不是去哪些國家,而是“能否過境美國”、是否獲得美方政要的“點頭合影”。在民進黨當局眼中,這樣的行程就是“重大突破”,就是“深化夥伴關係”,就是足以對島內宣稱的“外交繼續有成果”。但在世人眼中,這一切不過是臺灣作爲美國棋子的角色在例行服從安排罷了。衆所周知,只要想離島,就得經過美國同意,臺灣當局沒有自主性、沒有議程主導權、只有配合“作秀”,哪還有資格高談“外交”?賴清德不敢談“外交”,不是因爲無事可講,而是因爲無事能講。隨着尼加拉瓜、洪都拉斯等國相繼與臺當局“斷交”,所謂“邦交國”僅存個位數,還一個比一個邊緣。而民進黨所謂的“國際參與”“民主聯盟”也早被國際主流社會的一箇中國原則共識所粉碎。此時高談闊論所謂“外交”,無異於公開承認民進黨的“外交”早已破產。於是,賴清德選擇用“出訪友邦”掩蓋臺當局“外交癱瘓”的窘境。諷刺的是,就連這塊遮羞布的邊角,也牢牢握在美國手中。
第二,即便美國敲定賴清德的行程,成爲民進黨當局沾沾自喜、引以爲榮的“過境秀”,也不過是賴清德有所求,美方爲其自身利益盤算,爲賴清德量身定做的“美式舞臺劇”。賴清德“外交講”講不下去,就妄圖靠“過境秀”鼓吹成績,拉擡“大罷免”選情。賴清德此番被披露“出訪”中南美洲,真正的重點卻不在“友邦”行程,而在“能否過境紐約”“是否安排會見美方官員”等細枝末節。之所以現在都敲不定行程,無疑是美方有自己的小算盤。而臺灣方面都要按照美方劇本配合。即使如此,美國至今也沒給個準信兒。民進黨向來熱衷炒作“國際能見度”,卻不敢承認這“能見度”建立在美國臉色的基礎上,一旦華盛頓需要“降溫”,臺當局的所謂“外交成果”立即化爲烏有。一年多來,賴清德頻繁配合美國在涉臺、涉海、涉陸議題上的戰略佈局,甘爲馬前卒,卻從未得到真正的政治承諾與安全保障。他越是高調“靠美”,臺灣就越被推向對抗的前沿陣地。
第三,民進黨當局押寶美國,不惜充當美國棋子的結局,只會是被棄如敝屣,進一步沉淪。賴清德從“外交講”跳票,到所謂“過境美國”,背後隱藏的是一個極其危險的邏輯,即民進黨正在以“美國態度”作爲一切政策合法性的來源——美國點頭,他們就敢自我吹噓爲“國際認可”;美國沉默,他們便心虛不已、無所適從。從阿富汗到庫爾德,從菲律賓到烏克蘭,美國“盟友”的命運早有前車之鑑。“外交講”講不下去,是戰略破產的象徵;“過境秀”演得越賣力,反襯的只是民進黨當局的尷尬地位。一箇中國原則是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是大義所繫、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包括巴拉圭在內的拉美國家正在掀起“迴歸一箇中國”的思潮,越來越多有識之士清醒認識到,與臺灣保持所謂“邦交”,不過是背對中國、背離時代,淪爲孤立異類。
當島內的政治尊嚴淪爲對外輸誠的工具,“外交講”講不講,已經不重要了——真正的危機,早已寫在民進黨的“路線圖”上。民進黨演得越起勁,越說明這齣戲已走到盡頭。賴清德的“過境作秀”,騙不了大陸,騙不了世界,也騙不了臺灣民衆。民進黨當局越沉迷於“美國棋子”的角色,越會陷入被動,最終必將成爲被拋棄的棄子。做國際反華勢力的棋子,換不來真正的安全;迷失的路徑,只會帶來更深的危險。臺灣未來的決定權,不在美方手中,更不在賴清德嘴裡,而在中華民族的整體意志中。(作者是北京聯合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