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鬆純新年論壇發言丨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國技術路線

2025年1月11日,第二十六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爲“創新驅動:賦能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學院院長,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朱鬆純,進行了題爲《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國技術路線》的主旨發言。

朱鬆純表示,智能時代與信息時代不同,大量智能體涌現,通用人工智能與傳統人工智能相比,能執行無窮多任務、能自主產生任務,並且是價值驅動的。因此,人工智能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中國發展通用人工智能,關鍵要解決信心和認知問題。美國通過宣揚其在算力芯片與AGI研發領域的“絕對優勢”,樹立了全球資本對美國AI技術領先的信心,這種敘事在中國被廣泛傳播,甚至被部分人追隨。中國的戰略目標是在2035年建成世界科創中心,這就需要阻斷認知偏差,建立獨立的科創思想體系。

在他看來,爲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需經歷科技自立自強、中國式現代化治理體系、文化自信這三重肯定。具體而言,要做到自立自強,不盲目跟隨他國;推進治理模式現代化,解決文科實驗難題;以及建立融通古今中外的新文化。在這一過程中,要構建新型創新體系,推動科研範式從“數據驅動”向“價值驅動”轉變,最終以中國之思想創世界之科技。

把握智能本質 轉變科研範式

智能時代的來臨,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智能的本質。朱鬆純認爲,與信息時代相比,智能時代最顯著的特徵是大量智能體的出現,這些智能體不再僅僅是工具,而是具備思想自主的通用智能體。對於智能的定義,雖然衆說紛紜,但我們應認識到,它並非簡單的技術,而是一門涵蓋領域廣泛的科學,更是一項龐大的工程。

“通用人工智能與以往的人工智能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以往的人工智能往往只能完成特定的單一任務,如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而通用人工智能則具備完成無窮任務的能力,能夠在場景中自主發現任務、產生任務,並且是價值驅動而非單純的數據驅動。”朱鬆純說。

在他看來,我們的科研範式必須從“數據驅動”向“價值驅動”轉變,這意味着要更加註重智能體背後的因果、邏輯、價值和意圖等看不見的因素。在智能產生的機理中,主觀心理的作用不可忽視,通用人工智能對世界的理解更多地取決於人類背後的價值訴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突破,打造出具有自主價值體系和認知架構的智能體。

科技創新猶如一座宏偉的大廈,數據只是其表面的磚瓦,而真正支撐起這座大廈的根基則是信心與正確的認知。“當前,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便是認知偏差。美國構建的關於人工智能的敘事,如認爲未來人工智能是其擅長的領域,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強烈依賴於大數據、算力和芯片等觀點,在中國被廣泛傳播,甚至產生了誤導。這背後其實就是信心的問題,讓大家覺得美國行,中國不行,這種敘事仍然被不少人接受了。”朱鬆純說。

打破認知桎梏 實現思想自主

朱鬆純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大數據+大算力+大模型”這一觀點被廣爲流傳,導致許多人堅信大模型就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唯一路徑,進而陷入對芯片和算力的盲目追逐。但事實證明,這種認知存在嚴重缺陷,大模型並不能等同於通用人工智能。

“中國要實現科技創新的突破,關鍵在於打破這種認知上的桎梏,實現思想的自主。我們不能總是跟在西方的身後亦步亦趨,而應敢於質疑,勇於探索新的理論和方法。”朱鬆純說。在他看來,中國在諸多領域都曾因獨特的思想和創新的理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如今,在通用人工智能的賽道上,我們同樣需要擺脫傳統思維的束縛,樹立起創新的自信。

朱鬆純認爲,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敘事有着鮮明的特點,通過宣揚其在算力芯片與AGI 研發的“絕對優勢”,樹立了全球資本對美國AI技術領先的信心,並且通過一系列舉措,如設立“白宮人工智能沙皇”、發佈“AI曼哈頓計劃”以及承諾廢除AI監管行政命令等,對其他國家形成了戰略威懾。

在他看來,美國的這種敘事在中國被廣泛傳播、放大,甚至被部分人盲目追隨,這種敘事對中國產生了不良影響。一方面,它使中國的部分資本和研究者過度關注美國的發展模式,忽視了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佈局。“我們學習了西方‘理’的部分,但是我們堵住了‘心’。”朱鬆純說。

事實上,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美之間的差異,中國有着龐大的人口基數,豐富的應用場景以及獨特的文化底蘊,這些都是美國所不具備的優勢。“中國的價值觀相對於西方來說是有優勢的,但是我們現在的理科以及人文社科的體系都是按照西方的價值觀所構建。所以我覺得我們未來發展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在於,我們要思想自主,用中國自己的價值體系來構建未來的世界。”朱鬆純說。

構建創新體系 踐行中國路徑

“中國的戰略目標是在2035年建成世界科創中心,這就需要阻斷認知偏差,建立獨立的科創思想體系。”朱鬆純表示。

爲了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跨越式發展,中國需要加快構建一套完整的新型創新體系。“要以顛覆性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朱鬆純說。爲此,他提出了四點建議:

一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二是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產業共性基礎技術研發,完善企業創新服務體系。

三是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隊伍、激勵人才更好發揮作用,優化創新創業,共同創造生態。

四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實施“解綁掛帥”、“賽馬”等制度,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運用體制,積極促進科技開放合作。

“中國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之路充滿挑戰,但也蘊含着無限機遇。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通用人工智能已然成爲全球矚目的焦點,其蘊含的巨大潛力足以重塑世界的面貌。然而,在這場激烈的科技競賽中,中國絕不能盲目跟從,必須堅定地探尋屬於自己的通用人工智能發展之路。”朱鬆純說。

來源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編輯 |劉暢

排版 |李珅

劉俏新年論壇發言丨以創新尋求不確定時代的確定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