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基金財源從何而來?國發會、財政部皆未鬆口
臺灣成立國家主權基金有譜了嗎?但財源從何而來,8日成爲立法院財委會朝野立委關注焦點。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表示,若由國發基金轉型爲主權基金,需考量主權基金通常規模較大,兩基金的人員規模編制也不一樣。至於發債可行嗎?財政部次長阮清華則說,這部分需取得各界共識。
立法院8日邀請財經部會專題報告主權基金議題,朝野立委關心主權基金的財源。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質詢指出,主權基金應該是由政府出錢,國發基金會轉型爲主權基金嗎?另一位國民黨立委顏寬恆也問,國發基金有可能轉型爲主權基金嗎?是否可能無法兼具獨立性?
關於國家主權基金的財源,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指出,我國主權基金管理機構的設立資本及其投資資金來源,可參考亞洲鄰近國家如新加坡、韓國主權基金的創設經驗,首批資金來源可採三種方式,包括由財政部發債、財政部撥款或由財政部出資設立,但「不宜由外匯存底直接無償撥用」。
財政部次長阮清華表示,關於主權基金的財源還在討論,但如果要透過發債成立主權基金,一定要取得各界共識。
阮清華說明,現行「公債法」規定,發行公債有兩種,甲類是用來彌補財政收支差短,乙類公債具自償性;因此,若要透過發行公債來成立主權,一定要立法,而且要充分討論及取得共識。
阮清華還提到,成立主權基金還涉及目的、制定專法、監督管理機制、資金來源、主管機關等面向,首先應凝聚各界共識,審慎考量成立的必要性,並配合行政院政策。
至於國發基金是否適合成立主權基金?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指出,主權基金的規模通常比較大,用國庫撥款以及作業盈餘循環利用其實不夠,且主權基金運作需要專業人才,若人員聘用及薪資要符合公務人員聘用法,也不太合適。
高仙桂還提到,有關成立主權基金的財源從何而來,未來將由跨部會專案小組針對資金籌措方式和金額規模進行研議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