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啓鈐誕辰150週年,他留下了北京最早的城市公園

朱啓鈐

營建始末

在中國近代史上,朱啓鈐(1872-1964)先生是個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祖籍貴州,出生於河南信陽,自幼家境貧寒,所幸得到姨夫瞿鴻禨的提攜,走上仕途,先後在四川、北京、東北主持多項建築工程事務,還擔任過北京城內警察總監和東三省蒙務局督辦兩個要職。

民國元年(1912年), 北洋政府成立,朱啓鈐任交通部總長,次年一度代理國務總理,隨後出任內務部總長,1914年兼任京都市政督辦,開始對北京城展開一系列的改造工程,對現代北京城市格局影響深遠。其中有一項重要的工程,那就是將紫禁城西南側的社稷壇改爲中央公園,並在其中引水疊山、構築亭榭、培育花卉,向社會開放。

按照《清室優待條件》,那時的紫禁城後宮依然歸遜帝溥儀的小朝廷居住,前朝設立古物陳列所,中南海成爲北洋政府駐地,昔日的皇城禁地車水馬龍、人員密集,急需爲市民提供一個遊樂休憩的公共空間。經過細緻研究,朱啓鈐認爲社稷壇位置適中,交通便利,加之其中有許多植被,空地較爲充足,基礎條件很好,便決定在此設立中央公園。

社稷壇本是明清兩代朝廷祀奉“太社之神”和“太稷之神”的祭壇,位於端門之西,與太廟相對,形成“左祖右社”的格局。整組建築羣以內外兩圈壇牆環繞,北面的內壇牆設有三間正門,南、東、西三面各設一間大門,中央築壇,壇上覆五色土,此外還有戟門、拜殿、宰牲亭、神廚、神庫等建築。作爲皇家壇廟,社稷壇地位崇高,但清朝覆滅後即失去了原有的祭祀功能,到1914年那會兒已經非常荒蕪,遍地雜草,還有人在裡面種植苜蓿、飼養家畜,環境髒亂,亟待整治。

中央公園興造之始,由段祺瑞領銜的六十位社會名流發起募捐,半年即籌款四萬多元,用於開闢園門、修築道路,並利用拆除天安門前千步廊的廢舊木料對壇內建築進行維修。

1914年10月10日,中央公園正式開放,吸引了大批遊客。公園以董事會爲最高管理機構,由朱啓鈐任會長,親自操持規劃,每年都在園中增葺山水、亭榭、花木,僅1915年一年就完成了唐花塢、大木橋、松柏交翠亭、投壺亭、碧紗舫、來今雨軒、春明館、繪影樓、扇面亭、國華臺、大鳥籠、格言亭等多座建築的建設,基本奠定了公園的整體格局。

著名的來今雨軒

1915年,袁世凱妄圖稱帝,朱啓鈐積極擁戴,並出任登基大典籌備處辦事員長。 次年,袁世凱在討伐浪潮中憂病而死,朱啓鈐被列爲帝制禍首之一,遭免職通緝,但仍繼續主持中央公園的各項事務。 1925年孫中山先生於北京逝世後,曾在中央公園的拜殿停靈,爲了表示紀念,1928年此園更名爲“中山公園”。

1929年,朱啓鈐創建中國營造學社,營造學社的辦公場所設於紫禁城端門外的西朝房,屬中山公園的管理範圍。營造學社的多位成員同時兼任中山公園的董事,時常在園內舉辦展覽、雅集,對園景建設亦有參與,進一步提高了中山公園的藝術品位。

1937年7月底,北平淪陷,中山公園先更名爲北平公園,後又恢復中央公園的舊名,但未遭任何破壞,相反繼續得到建設。當時,公司的董事會中有數位董事已淪爲漢奸,但以朱啓鈐爲首的大多數董事堅守氣節,不與日僞合作。

1939年,中央公園的總面積已達三百六十二畝,山石嵯峨、荷池清雅、亭榭軒敞、花木繁盛,而且基礎設施完備,遊樂項目豐富多彩。當年,董事會編印了一本《中央公園廿五週年紀念刊》,詳細記述了此園的發展歷程、風景概況和管理制度。書中沒有任何獻媚日寇的言辭,而且字裡行間依稀可見“借題發揮”宣揚民族精神之處。朱啓鈐在開篇序言中強調:“斯園也,乃古之國社。……是斯園爲我先民奕世精神所寄託,亦已偉矣、重矣,固非以園林視之,徒侈耳目之遊觀己也。”其言鏗鏘,將此園比作中華文化精神的象徵,既偉且重,雖山河淪陷,園亭失色,但這種精神並未磨滅。

景物燦然

中山公園創建後,首先對社稷壇內的古建築進行保護與維修,對壇牆內的古樹進行維護。但原來的社稷壇只是一處空曠的壇廟,景觀建築很少,植物品種單調,也無假山流水,缺乏公園的服務設施。管理者在保留原有文物的基礎上不斷添建改進,如此才形成了真正的園林景象,被譽爲“舊苑新公園,城市勝林壑”。

中山公園雪景

從中山公園望午門

整座公園以內壇牆爲界,形成了內、外兩重園林空間,格局近似於“回”字形。 內壇牆之內是社稷壇的核心部分,其中的歷史建築除必要的修繕外,極少更動,體現了對文物古蹟的尊重; 內壇牆四面闢門,其正門爲壇北門,與戟門、拜殿、社稷壇構成一條完整的軸線,格局嚴謹規整。 內壇牆之外則興作較多,點綴假山、水池和亭榭,增加遊賞的趣味。 公園外牆南端開設了新的大門,向西作了拓展,還將端門外的西朝房劃入園區,使公園的面積擴大。 軸線兩側的空地新設方形、圓形以及其他形狀的花壇、草坪,成爲古老祭壇、神殿的新式襯景。

中山公園的很多園林建築、山石小品是從別處移來的特殊文物,爲此園增色不少。當時圓明園歷經多次破壞,徹底淪爲廢墟,殘存的山石、磚瓦和建築構件不斷遭到軍閥、盜賊的偷竊搶掠,公園董事會於1915年致信溥儀內務府,要求將圓明園的部分遺物運到公園妥善保存,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蘭亭八柱、露水神臺以及青蓮朵、青雲片、搴芝石、繪月石四塊奇石。

民國時期的中山公園內仙人承露臺舊照,照片中噴泉上的這個漢白玉座是從圓明園涵秋館仙人承露臺流失到中山公園內的。

蘭亭八柱原爲一座石構八角碑亭,其八根石柱上分別鐫刻《蘭亭序》的八件相關法帖,亭中石碑的正反兩面刻有明代所繪《蘭亭修禊圖》以及乾隆帝的御筆題詩。 這八根柱和石碑都被移到公園西南角,專門建造了一座重檐八角亭加以覆蓋。 露水神臺是一塊圓形石座,雕刻精美,曾作爲燈臺使用。 青蓮朵原爲南宋臨安德壽宮遺址上的一塊太湖石,乾隆帝南巡時一見即愛,後由地方大吏進貢藏於圓明園的茜園,石上刻有乾隆帝的親筆題名; 另外三塊奇石也刻有御筆題款,十分珍貴。 其他一些重要的遷建項目包括1915年移典禮院的習禮亭於壇南門南側; 1918年於南門外立的一對石獅子爲河北大名縣古廟的文物; 1919年將紀念死於庚子之變的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的“公理戰勝坊”遷於南大門內(1952年改稱“保衛和平坊”)。 來今雨軒中保存的投壺也是某董事所贈的珍貴古物。

移到中山公園內的公理戰勝碑。

遷建和新建的園林建築大多爲中國傳統式樣,以亭子的數量最多,共有十三座。 另有一些水榭、花房、過廳和遊廊,總的來說數量不多,顯得很有節制。 新建的建築大多有匾額題名,雅緻貼切,而且多由當時的著名文人書寫。

園中假山主要集中在來今雨軒、習禮亭、水榭等處,其中來今雨軒附近的假山由一位姓劉的廣東老匠師堆疊而成,玲瓏剔透,最爲人所稱道。公園管理方將織女橋一帶的御河之水引入園內,至1939年,園中共有水面五十八畝,流水在西南部匯爲一池,池中種植荷花,十分清幽。

園中植物除舊有的上千株古柏、古槐、榆樹、杏樹,主要增種了松樹、柏樹、槐樹、柳樹以及部分果木,重點培育了大量花卉,包括牡丹、芍藥、曇花、丁香、荷花、梅花、桃花、海棠、玫瑰、黃刺梅、榆葉梅、山蘭芝、凌霄花、文官花、太平花、綠萼杏、櫻花等,其中牡丹和芍藥的數量最多,成爲中山公園一絕。除花木外,園中還豢養過鹿、熊、金魚以及孔雀、鸚鵡、皁雕、仙鶴、錦雞等動物,生機盎然。

一對母子在中山公園看牡丹

中山公園裡的紫藤

中山公園一條開滿丁香的小路

爲民遊樂

中山公園自開放之初,即致力於爲市民提供豐富而又健康的遊樂項目。其主要遊園形式體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傳統遊樂內容,如賞景、宴集、品茗、下棋、釣魚、聽樂等,是當時文人重要的聚會場所,留下了很多詩詞佳句,如張朝墉詩:“垂楊過雨綠陰多,水鳥含煙蘸碧波。恰似湖橋三五里,定香亭上看風荷。”董大年詩:“樓觀雲開夕照遲,馬龍車水各爭馳。夜闌遊女紛紛去,正是宮門月墮時。”瞿宣穎詩:“玲瓏一朵芙蓉石,埋沒千年德壽宮。青芝岫又青雲片,何止移山奪化工。”舊京文士還時常在園中水榭舉辦模仿蘭亭修禊的雅集,董遷有詩稱:“修禊名園上巳時,五雲樓閣望參差。”

但中山公園不是一座純粹的古典園林,其籌劃者力求爲市民建設一座有現代意義的城市公園、一座“首善之園林”,其功能遠比傳統園林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兼具現代遊樂場的特色。按照《公園遊覽規則》,公園開放時間爲每日上午六時至晚上十時,夏天延長到十二時。根據有效期和項目的不同,遊覽券共有八種,定價不一,普通門券需大洋五分,軍人減半。

夏天中山公園搭起涼棚。

來中山公園遊玩的沈從文夫婦。

園中的現代設施有很多,例如先後於董事會南和園西南角設臺球房,闢春明館爲照相館。爲了給遊人提供鍛鍊身體的場所,園中設有行健會和兒童遊戲場、網球場、高爾夫球場、滑冰場等。園中拜殿,一度作爲電影院,1928年改爲中山堂。1942年,社稷壇東側新建了一座露天音樂堂。上述遊樂項目開舊京園林風氣之先,受到市民的極大歡迎。

1914年,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開放,成爲北京第一所城市公園。圖爲中山公園內的中式高爾夫球場。

與新的時代、新的需求相呼應,園中的部分建築和景觀設施進一步借鑑了歐美園林的手法,體現了兼收幷蓄的近代作風。如上林春爲西式鋪面房,俄國僑民瑞金曾捐建噴水池和石雕水塔,園中設鉛鐵罩棚和玻璃花房數座,所建鐵柵欄也爲歐式,格言亭採用西式石構圓亭造型,西壇門外還建有東洋式亭子等。園中除了傳統的石子和墁磚道路外,也用瀝青、洋灰和缸磚等新材料鋪路。

爲了服務遊客,也爲了籌措部分經費,園中設置了一些商業場所,如餐廳、糖果店、西式咖啡館等,均與園景很好地融爲一體。更值得稱道的是,中山公園不但是遊玩的場所,還不忘寓教於樂——董事會在原神庫中設衛生陳列所,展示各種標本、模型、解剖圖表,向市民普及衛生常識,還在戟門中設圖書閱覽所,供市民免費閱讀。

除了舉辦文物和花卉展覽,每逢元旦、春節、國慶,中山公園會舉辦一些遊園會;這裡也是政治、學術的演講場所,還多次舉辦集會爲災區募集善款,承擔了重要的社會功能。

雖然中山公園歸北京(北平)市公署管理,但其策劃建設、經營管理以及經費籌措都由民間承擔,具體負責者是公園的董事會。董事會由社會各界人士組成,另設評議部和事務部執行具體的工作。市民只需捐款五十元即可成爲董事,各機關團體捐款五百元以上也可指定一人擔任董事,參與公園的日常建設和管理決策。每年三月董事會召開全體大會,日常事務則由常務董事會開會協商,所有董事都是義務工作,並無薪酬。公園的經費大部分來源於捐款,少部分由經營性的商業項目補充,財務管理相當嚴格,年收入爲四五萬元,收支大體保持平衡。

餘蔭蔥鬱

抗戰勝利後,中央公園更名爲中山公園。1946年4月21日,北平各界人士在露天音樂堂舉辦“國大代表選舉問題講演會”,反對政府與支持政府的雙方在現場爆發激烈衝突,釀成“音樂堂流血事件”。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公園一直是北京最重要的公園之一,經過多次修葺,並對音樂堂作了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其龐大的體量打破了內壇牆內的對稱格局和肅穆氣氛,也與原有的建築風格和園林景象不太協調。

如今,中山公園建園已經超過一百年,亭臺樓榭、假山水池風采依舊,花木繁盛更勝往昔,深受北京市民的喜愛,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9年,青年們在中山公園芍藥花壇旁邊寫生。

1959年,幼兒園的孩子在中山公園看看美麗的金魚。李祖慧攝

1959年,中山公園的春天,一羣小朋友在公園玩。李士民攝

1960年,中山公園有名的養金魚技師徐國慶在精心飼養金魚。

1979年中山公園遊樂場 北京日報資料圖

1979年中山公園,孩子們歡度六一 北京日報資料圖

本文原載於2022年11月28日《北京晚報》第18版

圖 | 中山公園管理處、北京日報圖片庫等

編輯 | 楊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