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者小太空梭通過關鍵測試 預定5月首次發射
第1艘逐夢者太空船被命名爲「堅韌」(Tenacity),它沒有乘員艙,也就沒有舷窗。(圖/Sierra Space)
向國際太空站 (ISS) 運送貨物的任務,已經相當的平常,就像送牛奶一樣常見。許多民間太空業者都在承包這個工作,包括SpaceX的飛龍號、諾斯洛普格魯曼的天鵝座號,或者是俄羅斯宇航的聯合號等等。然而,這些太空船外型都大同小異,不是圓筒型是圓錐型,總感覺缺乏美感。現在終於有一些驚喜,逐夢者小太空梭(Dream Chaser 'mini shuttle)完成了好幾項的關鍵測試,證明它的燃料箱系統、抗壓力系統都符合標準,有機會在今年5月首次前往太空。
新阿特拉斯(New Atlas)報導,由「山脈太空公司」(Sierra Space)研發的逐夢者太空船,被形容成融合新舊元素的「復古未來主義風格」,它看起來像是過去曾經的經典太空梭。
太空梭(Space shuttle)又被稱爲航天飛機,它外型就像個大型飛機,由美國航太總署NASA在1970年代開發,1980年正式服役,成爲那個時代最傑出、最夢幻的太空運輸工具,曾載着各國的優秀科學家前進太空,包括出生於臺灣的王贛駿博士,王博士也成爲第一位華人太空人。
太空梭還參與過許多重要任務,包括哈伯太空望遠鏡的發射與修復、加利略號木星探測船的發射、國際太空站的建造等等。然而太空梭還是有設計不安全的地方,1986年挑戰者號發射後76秒解體,2003年哥倫比亞號在返航時解體,導致太空梭在2011年必須除役,太空船走回了外型單純的圓柱體與圓錐體。
逐夢者太空梭則可以視爲「太空梭接班人」,只是在原理上做出了一些修正,它看起來有點像太空梭,但沒有機翼,太空船的機身本身承擔了大部分機翼的工作,這稱爲「升力體」。
它最初是運送太空人往返國際太空站的競爭者,但在輸給 SpaceX 和波音後,山脈太空公司將其改裝爲無人貨運版本,稱爲逐夢者貨運系統 (DCCS)。
逐夢者小太空梭設計有耐熱片,在返航時可以不受損的回到地面,以重複使用。(圖/Sierra Space)
這個版本取消了乘客區,包括一個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的消耗性貨物模組,能夠將5,000 公斤的加壓貨物和500 公斤的非加壓貨物送入軌道,並送回1,750 公斤的貨物返回地球。
最近,該公司的官員宣佈,在與 NASA 的合作下,逐夢者完成「在加壓艙內啓動、空氣冷卻並與多個動力有效載荷交換資料的能力」,這幾個實驗是最困難的在通過以後,剩下的其他測試工作應該都難不倒它。
逐夢者的機身具有升力效應,最終會降落在跑道上,如飛機的落地一樣。(圖/Sierra Space)
該公司的機組與貨運副總裁岡薩雷茲(Pablo Gonzalez) 表示:「這些測試是對逐夢者太空梭的重要驗證,證實我們有能力處理特殊載荷與研究工作。」
至於何時發射,該公司的發言人亞歷克斯·沃克(Alex Walker)表示「不早於5月份。」
早先,該公司已經與聯合發射聯盟(ULA)完成簽約,預定了ULA的火神火箭(Vulcan Centaur rocket)的發射艙位。不過,火神火箭還沒有完全獲得太空部隊(SpaceForce)的太空任務認證,一切還有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