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山村,支教無悔(在基層)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前段時間,高考成績621分的“玻璃娃娃”田豔青被武漢大學錄取,受到了很多人關注。田豔青是我教過的一名學生,當她第一時間告訴我這個消息,我由衷地爲她感到驕傲,也更加爲自己當年的選擇感到無悔。
2012年,我從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我做了一個很多人都不看好的決定:去偏遠的山村支教。
我從新聞中瞭解到湖北巴東老師譚定才雙腿殘疾仍堅守山區爲孩子們上課的故事,於是帶着一個睡袋、20多本書和幾套衣服,來到了支教的首站——鄂西大山深處的湖北恩施巴東縣清太坪鎮姜家灣教學點。
看到幹勁十足的我,譚老師有些疑惑,勸我再考慮考慮,回去找份好工作。但滿目蔥翠、山野清新的清太坪,以及孩子們純淨清澈的眼神,更讓我確信,這裡就是自己夢想的起點。
“詩與遠方”並不如想象中那麼美好:當時的巴東縣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姜家灣教學點位於半山腰,生活條件艱苦,沒有電視、網絡,也不通自來水。在課堂上,孩子們一個比一個拘謹;課下,有孩子調皮搗亂。我走村串戶,遍訪他們的家庭,瞭解到有的是留守兒童,有的來自單親家庭。爲了打開孩子們的心扉,我努力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比如講賈島的《劍客》,我找來墨鏡與玩具劍當道具,與學生們一起表演,看誰更有劍客風範。
支教的過程中,我遇到了一個特別的孩子田豔青。她從小患有罕見的“成骨不全症”,俗稱“玻璃娃娃”,極易因輕微創傷而骨折,屢次被迫中斷學業。瞭解到這一情況,我每週三次,每次步行1個小時,上門送教,一堅持就是6年。
田豔青話不多,但擅長思考,無論是閱讀速度還是思考能力,都超出同齡孩子的平均水平。我在教她語數外等功課之餘,也鼓勵她多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她自己摸索,學會用甘蔗皮編成小筐,用秸稈製成小人,還能捏出栩栩如生、形象各異的泥偶。慢慢地,田豔青找到了自信。孩子的成長不僅在於知識的積累,更在於對生活的信心重建。
如果說我23歲來到恩施支教,是一腔熱血,執意要用一段拼搏的青春換一生難忘的回憶;那麼今天,已過35歲的我,仍然在這裡,則是因爲我在山區,可以幫助更多的山裡娃走出去看看這個世界。我會一直走下去,只要孩子們需要我。
(作者爲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望坪初中支教老師,本報記者範昊天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