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陸月表失敗、臺灣首次登月任務落幕 中大教授:已是重大突破

由中央大學研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以下簡稱DSRP),原預計於今日凌晨3時17分,隨日本太空新創公司ispace的登月小艇強韌號(Resilience)登陸月球,不過ispace今晨宣佈,強韌號在執行月面降落程序時與地面失去聯繫,初步研判可能已在月表發生硬着陸,任務宣告終止。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張起維表示,雖然此次未能成功登月,但DSRP在5個多月飛行期間,已成功回傳大量太空數據,未來將活用此次蒐集到的珍貴數據,挑戰更進一步的深空任務。

這是臺灣首次參與國際登月任務,也是日本佈局太空重要里程碑,儘管最終未能成功登月,這項任務仍寫下「Made in Taiwan」距離月球最近的紀錄,爲臺灣深空探索奠定重要基礎。

1月15日,強韌號搭乘SpaceX獵鷹9號火箭升空,來自臺灣的DSRP就搭載在強韌號外側,預計帶回地球和月球之間,以及月表上的太空遊離輻射數據,若一切順利,臺日設備將一起登陸月球。

根據 ispace 先前發佈的新聞稿,強韌號已於今年5月正式進入月球軌道,按照原定計劃,應於今日凌晨啓動引擎減速並調整姿態,從距離月球表面約100公里的高度逐步下降,進行着陸程序。

然而,就在今日着陸前,強韌號即與地面失聯,根據初步分析,登月小艇可能因爲減速不足導致在月表發生硬着陸。截至今日8時,任務控制人員已確定不太可能恢復與強韌號的通訊,因此決定結束任務,這是ispace繼2023年4月後,第二次挑戰登月,但最終仍以失敗落幕。

ispace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袴田武史今於東京記者會上表示,對再次未能登月感到遺憾,將嚴肅看待此結果,目前首要任務是儘速分析現有數據並努力查明原因、提供調查結果報告,併爲2027年的登月任務HAKUTO-R Mission 3作準備。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張起維今晨也在東京現場觀看本次登月任務直播,針對任務結果,他表示,雖然此次未能成功登月,但仍是一段極爲難得的經驗。他對ispace表示高度肯定,認爲這次任務已證明ispace已有能力將酬載精準送抵月球,甚至是更遠的深空領域——因爲在進入着陸程序前,登月小艇會先掠過月球,實際飛行距離更遠,「這是目前國際上僅少數民間企業能取得的成就」。

根據原定規畫,DSRP會在登月前關機,僅在確認着陸成功後才重新啓動,開始收集月球表面的環境資訊。張起維指出,雖然最終未能登月,但DSRP在5個多月飛行期間,已成功回傳大量太空數據,遠超越臺灣過去僅限於低軌道的太空任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重大突破,也爲未來參與深空探索累積寶貴經驗。

張起維強調,接下來將深入分析現有的科學數據,評估未來可應用的方向。他也表示,雖然目前復刻DSRP並不困難,但下一步不會僅止於「複製」,將針對任務需求進行優化與升級,挑戰更進一步的深空任務。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張起維(左二)與學生團隊自制研發深太空輻射探測儀,挑戰臺灣首次登月任務。圖/中央大學提供。

ispace的登月小艇強韌號今年1月15日搭乘SpaceX 獵鷹9號火箭在佛羅里達升空,上面搭載着臺灣自制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