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金融活水持續滴灌鄉村產業

提升“三農”金融服務質效是我國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紮實做好2025年“三農”金融工作的通知》,從專業化體制機制角度強化監管引領,這爲銀行機構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推動強農惠農富農服務畫出了清晰的“路線圖”,開闢了廣闊空間。

近年來,在金融監管部門的大力引導下,銀行機構涉農信貸投放力度不斷加大,無論是金融產品、服務場景,還是利率優惠、續貸支持,各種政策都在優化,成效初顯,涉農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斷地滴灌鄉村產業,拓寬鄉村致富路。截至2025年2月末,涉農貸款餘額爲51.88萬億元,同比增長8.9%;2025年前兩個月,新發放的普惠型涉農貸款平均利率降至4.52%。

發展“三農”金融是一場持久戰,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恐怕難以支撐鄉村振興。要看到,現實中還存在個別銀行在涉農金融服務上意願不強、可持續性動力不足,信貸投放總是樂於面向賺快錢的領域,把錢投在涉農產業上還存有顧慮的現象。其實不難理解,我國的“三農”金融在實際展業上的確存在諸多痛點和難點。就以鄉村產業來說,自然條件、市場波動等不可控因素較多,容易導致涉農小微企業營收偏差,一旦發生意外風險,在缺乏擔保物的情況下,銀行後續貸款的處置與回收有諸多不便。不少銀行爲此設置信貸責任人制度,導致一線信貸人員慎之又慎,無疑又加劇了涉農經營主體獲取“三農”貸款的難度。

此次《通知》聚焦金融服務問題和痛點,疏通銀企堵點,有助於形成“敢貸、會貸、願貸”的長效機制,將推動金融更好服務鄉村經濟。比如,《通知》通過深化“三農”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引導不同性質銀行通過發揮自身優勢特長,找準金融融入縣域經濟的突破口。在嚴監管機制的推動下,銀行將下足“繡花針”功夫,持續推動金融服務“三農”領域。

對於銀行而言,帶着顧慮是很難做好涉農金融投放的,更是難解鄉村產業融資之渴。當前,銀行要儘快優化金融服務,一方面應創新金融產品,讓產品契合當地產業和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在貸款期限、還款方式、擔保條件等方面,提供更適配鄉村產業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要完善內部激勵機制,調動一線信貸人員涉農服務積極性,做實做細不良容忍度、盡職免責等激勵機制,讓涉農信貸充分流向鄉村沃土。

當下,提升“三農”金融服務的號角已經吹響,但要警惕的是不能一哄而上形成“內卷式”競爭。儘管《通知》鼓勵不同性質銀行加強“三農”金融服務,但是不能爲了信貸數據好看,就不顧一切對涉農優質客戶過度授信,通過打“價格戰”搶客源。爲防範此類金融風險,《通知》強調,開展涉農貸款數據抽查覈實,完善銀行內部數據質量管理機制,定期開展自查自糾,提升涉農數據真實性、準確性。此舉如同交通信號燈,爲防範涉農信貸風險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保障涉農金融服務機構體系穩健運行、有序競爭。(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