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科工程師敲鍵盤卡卡…竟是「痛風石」惹禍 微創手術助解困

李姓工程師術前、術後的對照狀況。圖/長安醫院提供

56歲李姓竹科工程師有痛風病史,因右手食指、中指痛風腫塊外觀明顯,敲鍵盤時「卡卡」不適、抓握時有緊繃感,影響工作,經網路搜尋後向臺中長安醫院就診,被診斷爲痛風石,接受微創超音波刀切除手術後,成功擺脫礙眼硬塊,打字也輕鬆多了,直呼「早點開刀就好了!」

長安醫院骨科醫師陳冠儒說,臺灣痛風盛行率約1.2%至6.24%,原住民族羣更高達10.42%,其中約有兩成的患者會發展出痛風石。這些由尿酸結晶累積而成的硬塊,初期影響外觀,但若延誤治療,將會侵蝕關節、肌腱韌帶、破壞骨頭,最終導致關節腫痛、變形、甚至影響走路、穿鞋等日常活動。

陳冠儒比喻,痛風石深入周邊組織後,就像面線與花生粉與顆粒混合雜,難以徹底清除。傳統手術只能針對較大的結石處理,若想清除得更徹底,常會連帶損傷筋腱、韌帶,影響術後功能,也造成傷口癒合慢、發炎、感染機會增加。

陳冠儒說明,相較之下,微創超音波刀利用高速震動原理,能精準震碎並清除痛風石,同時保護神經、血管與韌帶,達到「切硬不切軟」的效果。這項技術能顯著降低出血與感染風險,也因手術時間短、麻醉需求低,代表傷口更小、恢復更快,對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尤其安全。李先生手術過程僅需局部麻醉、不需住院,術後當天即可恢復日常活動。

陳冠儒提醒,若身上已經出現明顯摸得到、看得到的硬腫塊,且過去曾有痛風發作紀錄,經藥物治療仍無法改善,應儘早就醫評估是否需要手術介入,避免拖到關節變形或皮膚破裂,增加治療難度。他強調,手術只是治標之法,真正的關鍵在於長期控制尿酸,「控制得當,痛風石自然不會再找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