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應是默契,不應是命令」 民團呼籲優先處理噪音與通話
臺灣高鐵推出「寧靜車廂」引發討論,部分家長認爲此舉可能造成帶幼兒乘客的壓力。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高鐵推出「寧靜車廂」引發討論,部分家長認爲此舉可能造成帶幼兒乘客的壓力。家長團體認爲,寧靜車廂若未搭配多元分艙設計,恐讓家長被標籤化,成爲「被排除的族羣」,搭乘文化應該友善彈性,讓「安靜」與「包容」在同一列車上共存。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臺灣可比照日本經驗,區分出「親子車廂」與「商務車廂」,讓不同需求的乘客有明確選擇。他說,親子車廂可維持原票價,供家長主動申請,而追求安靜或有商務需求者則可選擇高價或寧靜艙等車廂,藉由多樣化設計兼顧各方。
臺家盟常務理事謝國清說,自己常搭乘高鐵,最難忍受的不是孩童哭鬧,而是乘客大聲講手機。他認爲「寧靜車廂」應優先解決噪音與通話問題,而非針對帶幼兒的家長。
謝國清說,孩子難免哭鬧,但那是成長的自然現象,他建議,若有乘客確實需要完全安靜的環境,可比照自由座或商務艙,設置特定艙等供申請,讓乘客依需求選擇,而非以單一標準限制所有人,應兼顧多元乘客需求,建立友善彈性的搭乘文化。
王瀚陽表示,臺灣社會仍缺乏公共空間使用的默契與尊重,若僅靠「禁止講話」的規範,容易引發對立。他指出,「寧靜應是一種默契,不應是命令」,應透過區分艙等與宣導,引導民衆學會尊重,而非以指令方式要求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