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基企業能力,實現客戶導向下的業績增長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企業的終極目的,也是經濟活動的終極目的,即創造客戶(價值)——彼得·德魯克。”只有當企業創造了更高的客戶價值,才能真正實現自身的發展,此時的業績增長才是良性可持續的。
在多年輔導基層通信運營商的實踐中,筆者觀察到一些值得記錄的案例,這些案例無一不體現“以客戶價值爲導向”的理念。同時,作爲企業團隊建設的教練,我也在思考,爲什麼對於“客戶導向”的命題,有些企業能輕易實現,有些企業卻難如登天?
客戶價值導向:來自運營商的成功實踐
案例A:重構視角——從產品推銷到需求洞察
某地市的通信運營商A實現觸底反彈,市佔率從5%躍升到90%,其主要“心法”就是“重構視角”。曾經的A公司不可謂不努力,他們的政企市場服務團隊每天也都兢兢業業地維護客情,公司推出產品也會第一時間告知客戶。然而,他們的努力並沒有換來應有的回報,整個團隊士氣低落,將競爭失利的原因歸結於“客情不給力”“價格不給力”“服務不給力”等。
新上任的A公司領導做了一件“小事”。她親自牽頭政策研究室工作,組織精兵強將收集、分析當地政府和大型政企客戶的戰略規劃,整理主要領導的公開講話,要求全體團隊成員以客戶的視角,研究分析客戶爲什麼如此規劃、爲什麼如此發言,並思考其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在她的親自帶領下,政企團隊在向客戶領導彙報時,必須先表達對客戶戰略、政策的理解,然後緊扣客戶正在推動的主要項目,分析其價值和痛點所在,力爭成爲客戶“可以信賴的專業智囊”。漸漸地,客戶經常找A公司共同商討,某項目如何在開工時同步推進信息化建設。客戶越來越信任A公司:“A公司找我時,不會要求我‘照顧’其寬帶、雲服務等業務,而是幫助出謀劃策,解決我方不夠專業的信息化難題。在此過程中,如果有涉及A公司業務領域和能力的任務,自然可以放心地交給他們了!”
案例B:價值共同體——超越短期的交易關係
某地市通信運營商B選擇與客戶建立價值共同體。面對區域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當地政府明確以文旅爲城市主線,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商引資,希望以此培育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招商引資前期,政府陷入“雞與蛋”無從取捨的兩難境地——當地財政捉襟見肘,基礎設施建設並不完善,外地投資者因此心存顧慮;而沒有引入足夠的投資,基礎設施改善也就無從談起。
運營商B敏銳地發現地方政府的痛點,主動在當地主要景點、交通路線等有利於文旅招商的關鍵點位,先行投入開展基站建設,並根據文旅產業發展的特定需求,提供高速專線、直播間、雲存儲、異地客服等專屬服務,還整合多方渠道,協助政府對接外省的文旅資源。在某個主要景區建設基站時,B公司領導在接近48℃的高溫天氣下,組織68人次手推肩扛完成設備安裝與調測,並創新採用“太陽能+風力”發電方式,快速開通了4個移動基站,實現了整個景區全線路、全天候的網絡覆蓋。這一超越傳統政企業務的合作方式,直接助力當地快速發展旅遊產業,運營商與政府的關係也從“甲方、乙方”,變成了價值共創的合作伙伴,雙方共同吸引外來遊客、發展當地經濟。最終,運營商B獲得了當地數字鄉村建設的整體項目訂單。
案例C:相向而行——企業目標與客戶目標同頻共振
通信運營商C的案例,則着眼於具體執行層。通常運營商會在人流密集處投放廣告,宣傳公司品牌形象或者特定的套餐產品等。顯而易見,越優質的廣告點位,需要投入的宣傳成本就越高。
C公司的市場部選擇與客戶目標相向而行。他們深入研究政府的工作重點,主動承擔了政府的部分宣傳工作,例如美麗鄉村、防範電詐、文明城市建設等,在協助政府宣傳的同時植入自身品牌。通過這樣的聯合,政府既節約了大量宣傳成本,又提高了宣傳效率;而C公司的品牌形象則直接與當地公共服務建立強關聯,還能拿到特定點位的優質宣傳資源,品牌形象得到極大提升。
案例D:口碑效應——真心的服務換來真心的客戶
再來看運營商D的案例。某市高新區是政府新開發的產業聚集區,項目一期雖已完工,但配套設施尚在逐步完善中。因此,該區域的網絡建設暫時未納入通信運營商的重點建設項目規劃中。
某天運營商D的網絡建設部領導在“走進一線”時,恰巧遇到高新區一家酒店老闆投訴,表示網絡信號不穩定,影響酒店服務品質。領導並沒有因爲該區域的KPI權重較輕而忽視投訴,反而親自帶領團隊,深入瞭解附近的網絡覆蓋情況,並根據酒店的實際需求調整了佈線方案,還協調出額外的配套資金加強網絡建設。
原本對投訴不報希望的酒店老闆,被D公司的行動力深深打動了。於是他發揮人脈廣的優勢,在附近街區廣爲宣傳運營商D的業務及服務,尤其針對新入駐的商家,這使運營商D在該區域收穫了95%的市場份額。
企業能力築基:從理念到實踐的關鍵保障
多個案例均已驗證,客戶價值導向是企業發展的“法寶”。然而,爲何從理念到實踐存在着難以跨越的鴻溝,反面案例卻層出不窮呢?有的人天天“轟炸”客戶,期望客戶多采購一條專線;有的人不見合同不服務,卻被應收賬款壓得喘不過氣來;有的人密切關注KPI,不在KPI考覈範圍內的工作,哪怕客戶再着急也要暫緩執行……
爲了不讓美好的願景逐漸消散在企業的內耗中,確保實現戰略意圖的基層執行穿透,除了“冰山上”的KPI考覈,更需要企業能力的深層優化,充分發揮企業“心法”的力量。
客戶價值的“心法”:回聲助力
客戶價值導向的背後“心法”,是“回聲助力”。就像我們面朝大山呼喊時,大山會給予同樣的迴應一樣。美國的麥可·羅奇格西在《業力管理》一書中寫道:“我們得到的,本質上都是我們給出的;我們希望別人給自己怎樣的幫助支持,那就先給到別人這樣的幫助支持;一個人有多成功,取決於他幫助了多少人取得成功。”
只有助力客戶創造價值,幫助客戶把價值(蛋糕)做大,才更有可能得到客戶更高的價值回報,從而與客戶分享價值。如果沒有充分考慮客戶價值,僅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推銷產品,自始至終保持着傳統的“甲方、乙方”關係,多半會事倍功半。
築基:以“心法”驅動行爲變革
在明瞭“客戶價值導向”和“回聲助力”的深層關聯之後,就找到了在企業中落實的路徑。只要企業員工的工作出發點從完成KPI指標,轉變爲助力客戶成功,並且在此過程中不斷探尋客戶成功的目標,思考如何發揮自身潛能加以助力,客戶價值導向就水到渠成了。
如何才能夠將該“心法”融入到工作中,形成企業的“價值觀”,併成爲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呢?在輔導企業的過程中,我們有三種辦法幫助其跨越“行動鴻溝”,取得理想效果。
第一,梳理“三要三不要”。我們將“客戶價值導向”“回聲助力”等關鍵詞與具體工作實踐相結合,以工作坊的形式引導學員共創,制定出屬於該企業的行動規範——“三要(做的事)三不要(做的事)”。例如,“要先用心傾聽客戶的痛點和訴求,以解決其問題贏得客戶信賴;不要應激反應,急於證明自己,讓客戶的聲音掉在地上。”再如,“要有備而去,熟悉客戶的基本背景、行業趨勢等信息,引導客戶吐槽工作中的痛點,深挖需求,至少準備一份同行業的成功案例;不要只是爲了完成拜訪‘打卡’任務而上門,或者見到重要負責人只是問一句‘有沒有需求’就走了。”
第二,落實KDI。KDI是“KeyDoIndicator”的英文縮寫,譯爲“關鍵行動指標”。與KPI不同,KDI聚焦關鍵行動,它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使用效果極佳。KDI搭配“三要三不要”,用於找出關鍵行動並迅速落實,例如,“要熟悉客戶的基本背景、行業趨勢等信息”,就可以找出相應的KDI:每週收集3份局級單位的政策文件,1份市委、市政府領導的講話,結合本條線職責輸出工作簡報。這種做法可以將指導性的原則,轉化爲具體可落實的行動,幫助團隊在工作中不斷實踐該原則,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常態工作模式。
第三,躬行實踐的“回聲活動”。爲了更好地幫助團隊形成“價值”“助力”等習慣,在內部也要開展相應的實踐,將內部的利益相關羣體視爲自己的“內部客戶”,通過行動來助力對方成功。我們將這種特定的行爲稱之爲“回聲活動”。內部“回聲活動”很簡單,助力者向被助力者公開表達:“我將通過自己的某項行動,幫助你實現某個目標。”例如,縣公司領導對網格經理說:“我將每週到一個網格現場辦公,協助解決該網格遇到的困難,助力網格經理更好地管理隊伍。”
“回聲活動”可以是上下助力,也可以是平級助力,只要心中裝着對方的目標、願意付出自己的努力,通過助力使對方最終獲得成功,就是一次完美的“回聲活動”。當“回聲”成爲一種習慣,面對客戶時也就會自然而然地採用“回聲”的思維模式,助力客戶實現其目標,客戶價值導向就更容易落到實處。
*本篇刊載於《通信世界》2025年4月10日*
第7期 總9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