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夫人”“抱瓜眠”……一探文學中的消暑美學

近日,“抱冬瓜睡覺”這一古老消暑方式意外在社交媒體走紅,網友們紛紛曬出懷抱冬瓜酣睡的照片,戲稱其爲“天然空調”。這一現象背後,隱藏着怎樣的文化脈絡?江蘇人的夏日智慧又如何在文學中流淌?知名文化學者、作家薛冰揭開了其中的奧秘。

“抱冬瓜入眠的習俗,其實古已有之。”薛冰介紹,明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便記載“夏月以冬瓜鎮心涼體”,清代《江南通志》也提到“暑夜抱冬瓜以眠,可以去痱毒”,李漁在《閒情偶寄》中亦有“夏夜抱瓜眠”的記錄。而在江蘇的傳統納涼智慧中,類似的“天然神器”不止冬瓜——唐代被稱爲“竹夾膝”的“竹夫人”,以竹編中空的形態帶來清涼,宋代蘇軾、陸游都曾寫詩讚美,這些都是古人適應自然、與炎熱共處的生動體現。

這種與自然相融的消暑哲學,在文學作品中更是隨處可見。《紅樓夢》裡,涼蓆、瑪瑙枕、水晶缸裡的冰瓜果,還有鳳姐常吹的穿堂風,勾勒出精緻的夏日清涼圖景;汪曾祺筆下,“搬一張大竹牀放在天井裡,橫七豎八躺滿家人,看月華五色晶瑩”,寥寥數筆便道出夏夜乘涼的愜意,與今日“抱冬瓜睡覺”的質樸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有意思的是,南唐文人常於南京的清涼山、玄武湖等地舉辦“避暑會”,吟詩作賦間消解暑氣;唐代劉禹錫在《晚步揚子游南塘望沙尾》中寫下“淮海多夏雨,曉來天始晴”,定格江淮夏雨初晴的江畔晚景;清代厲鶚《雨中泛舟過筱園三首》中,邗溝雨後的紅荷白鳥、碧樹垂柳,繪就江南消暑畫卷;朱自清在《揚州的夏日》中則直言,揚州夏日的好處“大半便在水上”,瘦西湖的靈動爲炎熱注入了詩意。

爲何“抱冬瓜睡覺”會在當下突然走紅?薛冰認爲,這既源於現代人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好奇與審視——當年輕一代對父輩的生活細節日漸陌生,這種生動的消暑方式,恰如一扇窗,讓人窺見並不遙遠的過往生活實景;也折射出人們對過度依賴科技的反思,在空調普及引發“空調病”的當下,自然健康的降溫方式重新受到青睞。

從更深層來看,這股傳統降溫方式的意外走紅,藏着當代人對“慢生活”的嚮往。“江蘇人的夏日智慧,從來不只是技術性降溫,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在炎熱中保持從容,在自然中尋找平衡。”薛冰建議,江蘇可進一步挖掘文學與消暑文化的結合點,打造“文學消暑路線”:讓遊客在南京清涼山感受六朝文人的避暑雅集,在揚州瘦西湖重溫朱自清筆下的水上清涼,在蘇州園林體會江南夏日的婉約意境。

江南時報記者 鄧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