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型ETF值得嗎?小童三點分析:大多數投資人還是選0050更實在

主動型ETF雖然有亮點,但大多數投資人缺乏風險承受與交易技巧,長期下來反而0050這類被動型指數ETF更容易勝出。中央社

嗨大家好,我是小童。

最近很多觀衆都會留言問我,某某主動型ETF可不可以買?主動型ETF跟0050怎麼選?那我想,與其我去特地分析某一檔主動型ETF,倒不如分享爲什麼我認爲,對一般投資人來說,其實0050這種被動型指數ETF纔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那首先,並不是所有主動型ETF都值得投資,也並不表示所有主動型ETF都不能買。像我們之前分享過的主動型非投等債,就是我自己近期認爲不錯的標的之一。

而我會覺得,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買0050這類被動型指數商品就夠的原因,是因爲..

第一個:被動型追蹤指數的ETF 某種程度上也類似主動選股

爲什麼我會這樣說?

以標普500爲例,如果某間公司表現不好、規模不足,那其實是會被剔除指數當中,進而補上其他更符合的公司。那這種汰弱留強的機制,是不是某種程度上也完成幫你選股的操作?只不過,被動型是追求跟隨大盤,主動型是力拼打敗大盤。

而我們也知道,主動型的操作可能會相對被動型來得頻繁,甚至管理費的部份會相對高一些。那這中間的成本,也會是影響成敗非常重要的關鍵。好比我自己平常幾乎都是做短線、甚至極短線爲主,說真的不看還好,但有時候細算每一筆交易的時候,其實那個交易成本真的是非常可怕,大約平均是佔我單筆獲利的三分之一左右。

當然,因爲我是會開槓杆去操作,所以獲利扣除成本還是佔總資金有一定的獲利比例。只是這邊我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交易成本確實是一個影響成敗非常重要的關鍵。不過這部分我相信,對投信而言,如果可以用自己家的券商去下單,那這部分的成本基本上是可以無視,那投資人只需要去留意管理費的部分就好!

第二個:主動型商品的劣勢是在於流動性

如果他們想操作一些中小型股,或是波動較活潑的標的,那因爲資金較大,所以在進出的時候通常很難買到同一個時機點,甚至怕會有滑價的問題,因此必須要分好幾筆去吃貨布局。

如果吃得太慢,可能會被對手拿走;而如果吃得太快,也可能會被散戶甚至分析師去擾亂籌碼。因此大資金的投資很難像小資金這樣靈活進出,很多時候要考慮到標的胃納量。

那既然如此,如果要選擇胃納量大的標的,是不是很多時候其實又會重回到被動型ETF的選股範圍?尤其在近幾年我們也知道,很多人都說要選小型股比較活潑,纔有機會賺更多。但事實上,近幾年的模式是中大型股很強,反而你選一些小的股票都不一定能賺,可能還賠,因此這部分確實是會稍微尷尬。

第三個:長期而言主動操作要能打贏大盤 難度確實很高

以美股這種資訊透明的市場來說,主動操作的勝率大約就落在5~20%。時間越長,甚至勝率就越低。

但也並不是說主動操作就完全會輸,如果是套用到資訊相對不流通,甚至是部分的新興市場的話,勝率還是可以逼近到3成4成。

因此,對我而言,爲什麼明明主動操作那麼難,甚至很多研究都顯示不看好,但我卻還是要常常提倡價量分析、風險管理等等的觀念呢?那就是因爲主動操作,就我來看,根本就不是爲了一輩子替市場做牛做馬,而是爲了能在短時間裡快速地累積本金。

如果主動操作做得好,我們根本不用到20年,很多人其實3年、5年內,就可以滾出非常驚人的績效。像疫情那時候的航運股、防疫股,AI時代的輝達,甚至近幾年的加密貨幣,只要你懂得選對產業+擇時進出,那其實很快就可以累積資本。

因此,對我而言,不論是主動型ETF或是被動型ETF,善用價量分析去找到趨勢的反轉點,那這纔是主動操作最重要的精髓,而不是你到底要無腦去買主動型或被動型那麼表面。

畢竟,如果要無腦的話,研究也顯示了:被動型商品長期還是有比較大的機率會跑贏主動型,那還不如選相對安全的0050去執行無腦佈局。

因此,這也是爲什麼開頭我會說,對一般投資人而言,其實0050這種被動型指數ETF會是比較好的原因。那就是因爲多數人其實都不願意去正視風險,甚至學好價量分析。那假如沒學好的話,說真的,還不如好好地去穩定取得績效就好,而不要冒失敗率高的風險去盲目失敗。

那也因爲主動投資長期而言,存活率偏低。

如果你是想要無腦加長期佈局的話,說真的,0050這種被動指數型商品會比較合適。當然,如果你有辦法接受更多的風險,甚至知道什麼時期該佈局哪類的標的的話,那主動型ETF也還是可以考慮啦,但就是留意資金上的分配就好。

◎本文內容已獲 小童 x Happy Trading Life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