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式基金一定輸被動?他反曝「績效爆贏」原因:不用放著賠

臺股。(本報系資料庫)

「主動式基金一定輸給被動式ETF嗎?」一名網友在PTT發文提問,引述美國實證數據指出「97%的主動基金輸給大盤」,但觀察臺灣的基金市場,卻發現部分主動基金績效明顯優於指數,質疑這是否與臺灣基金經理人策略或市場特性有關。他認爲主動基金擁有機動性,可在黑天鵝事件中快速避險,對比被動式只能「放着賠」。

該網友指出,雖然全球研究顯示主動型基金長期表現劣於指數,但在臺灣市場中,觀察某些主動基金如「奔騰」、「野村優質」等,反而能「爆贏」指數。他質疑:「是不是因爲臺灣主動基金其實就照抄被動指數選股,再加上機動調整?」此論點引來不少迴文,有人直言「主動ETF真的輸被動ETF嗎?這問題值得想」。

支持主動基金的網友指出,確實有些產品績效出色,並舉例「黑馬」、「安聯科技」等近年報酬不俗的基金,甚至分享自己定期定額報酬率已達正17%。也有網友指出主動基金有利於迴避短期震盪,能視情況調整持股,更勝於被動式「坐看下跌」。另有一派認爲「高手主動 > 被動 > 韭菜主動」,強調操作技巧與基金選擇纔是關鍵。

但也有不少網友持反對立場,認爲原PO忽略了「倖存者偏差」,指出「你只看到贏的那幾支,輸的全被忽略」、「就像魷魚遊戲,有人贏,不代表參加就是好選擇」。另有人直言「你引用的統計都寫97%了,還在問是不是一定輸?」、「基金手續費高,主動型要多賺3%纔跟被動打平」。

還有部分網友從結構面與制度面切入,指出美臺市場差異,「臺灣基金多數重壓臺積電,績效其實就是跟着它走」、「臺灣市場規模小、基金操作空間有限」。另有網友分享實務建議:「長期還是買0050、VOO比較穩」、「除非你挑到巴菲特,不然很難贏大盤」、「自己選不如直接買指數省心又省錢」。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