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式 AI 的真實案例,可輕鬆複製!

點擊下方“JavaEdge”,選擇“設爲星標”

第一時間關注技術乾貨!

本文已收錄在Github,關注我,緊跟本系列專欄文章,咱們下篇再續!

魔都架構師 | 全網30W技術追隨者

大廠分佈式系統/數據中臺實戰專家

主導交易系統百萬級流量調優 & 車聯網平臺架構

AIGC應用開發先行者 | 區塊鏈落地實踐者

以技術驅動創新,我們的征途是改變世界!

實戰乾貨:編程嚴選網

近來,生成式 AI 因能輸出從洞察、戰略到代碼等各種成果而頻頻登上頭條。但當企業逐漸將關注點從“輸出”轉向“結果”時,一種更具變革性的技術正悄然興起:主動式 AI(Agentic AI)。

主動式 AI 不僅僅是處理信息,而是能夠付諸行動。這種自主系統被設計用來追求目標、做出決策、在真實環境中感知並行動,並能在極少監督下實時適應。它不需要等待提示,而是能夠獨立運作,跨越複雜工作流程,不僅能產出洞察,還能推動執行。

企業又該如何從“試驗”走向“落地”,真正應用主動式 AI。是什麼讓主動式 AI 與衆不同,爲什麼它正在快速普及,以及它在真實場景中如何帶來切實的成果。

1 主動式 AI 有何不同?

主動式 AI標誌着從“被動響應型工具”向“帶有意圖的系統”的轉變。它的價值不在於更快地生成答案,而在於它能獨立行動,爲既定結果服務。

以目標爲導向

與基於提示實時互動的聊天機器人不同,主動式 AI 會以既定目標爲導向,自行選擇最佳路徑。它能自主評估、規劃並執行任務。

端到端執行

主動式 AI 不會在單一查詢處止步。它能處理多步驟的工作流,管理依賴關係並實時調整,即使流程沒有完全定義清楚,也能有效推進。

在不確定中前行

基於生成式 AI 的能力,主動式 AI 能在複雜、不確定的環境中運作。它能理解模糊的指令、調和衝突的數據併爲任務排序,從而減輕人工決策的負擔。

2 爲什麼主動式 AI 爆火?

主動式 AI 之所以受到青睞,是因爲它能在關鍵環節帶來可量化的成果:

更快的洞察:以秒級速度處理海量數據,讓決策從“事後分析”轉向“預測驅動”。

運營效率提升:自動化工作流和重複任務,降低時間和成本。

員工生產力提高:釋放員工,讓他們從低價值工作轉向更具創新和客戶價值的任務。

創造新價值:主動式 AI 能結合企業內外部數據,發現潛在關係並付諸行動,挖掘出傳統流程可能忽視的機會。

這些並非停留在理論上的好處,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些真實的落地案例。

3 案例 3.1 加速 Bayer 的藥物研發

Bayer將主動式 AI 引入研發流程,成果顯著:AI 助理能在幾秒內篩選數千份臨牀前研究報告,找出有價值的洞察。

過去,數據科學家需要花費數天撰寫並執行 SQL 查詢才能得到同樣的答案。如今,決策更快,重複勞動更少,試驗成本降低,最終惠及患者。 Bayer 安全與藥理學 IT 負責人Jonas Münch表示:“我們的主動式 AI 系統就像輔助記憶,能更快更準地調取信息,支持數據驅動的決策。”

3.2 用多智能體系統自動化報告生成

我們最成功的落地方案之一是多智能體協作。單個智能體能完成任務,但智能體系統能協同完成複雜工作。

一個典型的流程如下:

智能體 1:從數千份歷史報告中提取數據

智能體 2:將數據整合,生成面向特定受衆或符合監管要求的報告

智能體 3:審覈內容,驗證準確性並標註不一致之處

結果:報告生成時間大幅縮短,質量提升,科學家能專注於更高價值的研究。

3.3 改進企業內部的知識型工作

在很多公司,高技能員工往往耗費大量時間在重複但必要的任務上,如查找內部數據、排版文檔或編制狀態報告。

主動式 AI 能自動化這些幕後流程,例如:

信息發現和彙總更高效,智能體能跨系統檢索、分類並組織數據;

基於權限的訪問確保敏感數據只對授權用戶開放。在PEXA項目採用這種方式,在降低風險的同時提高了響應速度。

結果:團隊對 AI 工具的信任度更高,人工錯誤更少,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客戶服務、戰略規劃和創新。

3.4 提升呼叫中心效率

主動式 AI 也在重塑客戶服務。無論是處理密碼重置等常規問題,還是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AI 智能體都能爲呼叫中心提供有力支持。這不僅簡化了運營,還讓客服人員能夠優先處理複雜問題,從而提升效率和客戶滿意度。

4 風險與應對方式

和所有顛覆性技術一樣,主動式 AI 也伴隨着風險:

集成成本:定製和部署智能體並不便宜,應優先投資 ROI 明確的應用場景。

數據隱私:必須建立強有力的數據治理機制,權限控制和加密是基礎。

決策透明度不足:多步驟的決策過程若不透明,可能會削弱信任。

標準仍在演進:雖然 MCP 等協議已被廣泛應用於標準化上下文檢索和工具使用,但跨環境智能體協作的協議(如 Google 在 2025 年 4 月發佈的 A2A)仍在發展,未來可能需要調整。

人機協作平衡難:人類監督過多會造成瓶頸,過少又可能帶來高昂或不道德的代價。

應對之道:從小規模試點開始,儘早驗證,逐步擴展,並定期覆盤。

5 如何開始應用主動式 AI?

對想要引入主動式 AI 的領導者,我們的建議是:

以業務價值爲導向聚焦在能帶來實際成效的環節,如簡化流程、加速決策或改善客戶體驗,而不是盲目追逐概念。

提升團隊的 AI 素養讓利益相關方瞭解主動式 AI 的能力與侷限,爲高效的人機協作打下基礎。

在自動化前先梳理流程明確現有工作流與價值鏈,識別痛點和低效環節,找出主動式 AI 能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

在低風險場景中試驗選擇內部流程、下游影響有限的領域作爲測試場,允許團隊安全地嘗試、失敗和學習。

結合自動化與專業知識人類監督尤其重要,特別是在涉及複雜決策時。

持續迭代優化通過試點和反饋循環完善系統,再逐步推廣。

爲變化做好準備技術和協議標準不斷演進,系統架構應保持靈活,以便快速適應。

我們已經親眼見證主動式 AI 如何彌合“洞察”與“行動”之間的鴻溝。無論是加速研究、簡化報告生成,還是讓決策更有把握,價值都已得到切實驗證。

這並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賦能團隊,讓他們能更快行動、更聰明思考,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