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離場頻現 656傢俬募年內註銷
北京商報訊(記者 郝彥)又有兩傢俬募同日註銷。7月20日,中基協官網更新兩則註銷信息,萬盟盛世(北京)投資有限公司、北京空天君融產業投資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均因12個月無在管註銷。其中,萬盟盛世(北京)投資有限公司於2014年6月成立,並在2015年10月登記,距今已近十年。
事實上,一週前的7月11日,中基協還發布通報一連註銷4傢俬募基金管理人。具體來看,中基協指出,廣東盈瀚投資有限公司、衆石財富(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金安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浙江金鉦投資管理有限公司4傢俬募基金管理人存在異常經營情形,且未能在書面通知發出後的3個月內提交符合規定的專項法律意見書,因此註銷該4家機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彼時,中基協表示,將繼續秉持“扶優限劣”基本方針,不斷完善私募基金行業誠信信息記錄機制,促進行業合規健康發展。
中基協官網數據顯示,截至7月20日,7月以來,已有52傢俬募註銷。拉長時間看,含上述私募在內,年初至今共計有656傢俬募註銷。其中,321傢俬募主動註銷,佔比達48.93%。同期,285家被協會註銷,49家因12個月無在管註銷,另有1傢俬募爲依公告註銷。
相較之下,2024年同期已註銷私募則達到了952家,其中525傢俬募被協會註銷,佔比超五成,296家爲主動註銷,佔比超三成,12個月無在管註銷、依公告註銷情形則各有121家、10家。
這也意味着,雖然註銷機構總量較去年同期減少,但2025年以來主動註銷的私募數量同比增長8.45%,在全部註銷私募數量中的佔比也有所增加,已超過了協會註銷私募的數量。
浙大城市學院副教授、文化創意研究所秘書長林先平認爲,私募行業正在經歷自然出清的過程,600餘家註銷機構反映出市場正在優勝劣汰。這是行業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經階段,有利於行業長期健康發展。
林先平進一步指出,私募機構主動註銷數量增加可能是因爲監管環境趨嚴,部分機構選擇主動退出,同時,也可能與市場環境變化、投資難度加大有關。此外,部分私募機構可能出於對自身戰略調整考慮,從而主動優化業務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年初以來,不少“老牌”私募也宣告離場。北京商報記者關注到,年內註銷的機構中有204傢俬募均在2015年7月20日前登記爲私募基金管理人。這也意味着,年內註銷的登記超十年的私募機構佔比已超三成,包括浙江大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合肥吉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廣東盈瀚投資有限公司等。
其中,66家機構曾集中於2014年登記爲私募基金管理人,也成爲年內註銷私募中的最早一批登記的機構。具體來看,包括北京首創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正賽聯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江蘇晟華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表示,私募紛紛註銷或與市場加速優勝劣汰有關,主動註銷增加反映出私募運營成本提升、競爭激烈。此時私募尋求主動退出,可能是爲了避免無效競爭、加劇運營成本壓力。登記時間較久的私募機構註銷,或也與運營成本、競爭壓力、獲客成本高居不下等因素有關。
林先平也表示,登記十年以上私募基金管理人集中退出,可能是未能很好地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和監管要求。此外,核心團隊老化或流失,長期業績不佳導致持續經營困難。這些老牌機構的退出也說明私募行業沒有“躺贏”的可能,需要持續跟進市場節奏,不斷地進行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