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草鴞育3雛 畜試所擴大「幼兒園」
遠端監控設備確認親鳥返巢育雛,目前巢內3只草鴞寶寶持續健康成長。圖/林保署嘉義分署提供
草鴞連3年到農業部畜試所草原築巢育雛,今年監測巢內有3只草鴞寶寶,透過圍離區隔出「育雛區」,保護雛鳥健康長大,預計3月可望離巢;另冬候鳥小辮鴴出現雲林花生田,鳥會人員觀測若成羣出現的田地有機質高,土壤也較爲健康,輔導2名農民加入生態夥伴,昨舉辦田間賞鳥、焢窯,推廣生態與經濟並行。
草鴞是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全臺約剩500只,畜試所牧草地發現草鴞連年築巢育雛,去年底監控到草鴞媽媽已下蛋,依專家評估今年初啓動圍網,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說,本次圍網面積比以往大4倍,使草鴞寶寶有更多空間活動、練習飛行,宛如5星級草鴞幼兒園。
目前草鴞寶寶已7周大,預計第8周飛羽就可以發育完成,屆時便會在牠們身上別上腳環及發報器。嘉義分署說,透過國土綠網計劃跨單位協力,維護營造更多合適的草生地環境,期增加草鴞族羣也讓研究團隊能夠了解雛鳥離巢後的情況,有助後續保育行動。
雲林縣野鳥學會日前系放一隻小辮鴴,命名「花輪」,將持續觀測牠的動向。圖/雲林縣野鳥學會提供
冬候鳥小辮鴴每年來臺度冬,逾90%集中在雲林,雲林縣野鳥學會理事吳崇漢說,若在田間看到大量小辮鴴出現,代表那塊土地的有機質高,土壤較爲健康,農藥殘留符合規範,堪稱通過小辮鴴的綠色認證。鳥會3年前協助農民與小辮鴴共好,昨在元長鄉辦焢窯、放風箏、賞鳥,50多名親子參加。
農友李政學原在北部工作,2年多前返鄉務農,鳥會志工告知田間有小辮鴴棲息,不會傷害作物,又會幫忙吃昆蟲,是農民的好夥伴,去年決定加入鳥會生態夥伴,日前鳥會系放一隻小辮鴴,命名「花輪」,希望明年能夠看到牠再度來臺度冬,也將推動鄉村生態旅遊,刺激農村觀光。